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悼昌政专辑3:昌政:禅,诗的一种思维方式 ——以也牛的禅诗集《只手之声》为例 (总1024期)

雨中思绪集主编 诗眼睛 2021-10-07





昌政,全名詹昌政,主编《诗三明年度诗选》(五部)、《三明诗群》、《三明诗选》,著有《昌政说诗》《昌政诗选》。有诗获省级奖、入多种选本。福建省作协会员。




禅,诗的一种思维方式

——以也牛的禅诗集《只手之声》为例

      

昌政

  

我在写一篇错误的短文。

  

因为我写到了禅——而禅是不能说的,一说就错,更何况,我要写的是禅与诗的关系。

  

禅诗创作由来已久。在我看来,中国古代诗人多为禅者,他们的许多作品呈现禅境,表达禅意,富有禅味。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态度,物我两忘的境界,让我向往。比如李白写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人与自然的交流,莫过于此。现代诗人也在写禅诗,但似乎存在若干误区:以为禅诗写的只是公案、佛理,以为禅诗必须取寺院、和尚为题材,以为禅诗只能表达方外的闲适心境,等等。其实,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诗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此,我想以《现代禅诗探索》诗歌论坛的同仁也牛的禅诗为例,讲述我的未必可靠的心得——以下引用诗例,皆为也牛的禅诗,不另注明。

  

一,重直觉,反理性。

  

每一次的禅修都是初习,都处在重新认知的状态,必得突破理性的束缚,以求顿悟。写诗如参禅,凭借的是直觉,在一派澄明透澈中,抵达诗意的觉悟。我将此表达为:诗是命名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立足于生活,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事物,洞见细微,从寻常场景中发现诗意。这是《周末》:


醒来。太阳爬得已经很高了


它在墙上

画一株向日葵

  

如果没有童心,不是以原初的目光打量世界,如何看得见一株向日葵的投影是太阳画的呢?这种不经推理的发现,必得诗人有刹那的际会,即:直觉。直觉单纯,直击心灵,是顿悟,《午睡》写打铁,没有那么多意义的探讨——事实上,不就是打铁吗?也牛写道:

    

叮叮当当的声音

是铁

在碰撞着铁


哎,这才是重要的:以铁撞铁的声音,妨碍了人的午睡!对于一个生命而言,还有比这更尖锐的打击吗?禅者直接觉察到现象的真实,他去除蒙蔽,所以,才能这样写《春晓》:


把门打开

你说

放一座山进来——


把门打开

一座山的鸟声

便闯了进来

  

诗人放进来的是性灵,是活泼泼的生命,而绝不是经验和结论。这也就是《院子里》所写的:


只有月光。一言不发

落在衣服上

真实得拍也拍不掉

  

何为真实?本来面目而已。何为诗意?本来面目而已。何为禅?无语。


二,求自由,破障碍


禅修者明心见性,以心传心,必得摈弃一切杂念,让心灵自由,同时破除语言的障碍,以期意会的言传。我将此表达为:诗是弹跳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由此及彼,由实而虚,从具体的事物和生活中拓展出诗意的空间。

语言是“指月之手”,得意可以忘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明诗群萧春雷就说过:消灭语言。语言是无用之用,诚如《蝉蜕》所写:

一只旧鞋子

丢在

秋天的路上

  

但它毕竟是一种指示。诗人必得借助于它,才能表达。当也牛写《枯藤老树昏鸦》:

    

爬到

鸦鸣鹊噪的高度

枯藤说——


已是蜿蜒的绝壁

  

我相信,他说的是人生。禅者指心,不见色,色即是空,而空并非无。他要挣脱的是语言的枷锁,表达内心可能不为人知的自由空旷。《草叶》或有微言大义在:

    

一株草也能长出悬崖

朝向四面八方。上面住着晚风

诵经的月光


一些清寂的露珠

在天亮之前,偶尔来绝壁打坐

然后又重出江湖去

  

他在借喻一种高洁的人生态度,但是,并不说破。更多的时候,他以物观物,比如《惊雷》:

    

寺院的屋檐下

行脚僧还没有醒来


喊一声脚下老茧

却都是

    

一枚枚熟透的松果

  

脚下老茧与松果有何关系?两相碰撞,果然听见惊雷:扎根一族,行者无疆。或者比如《失眠》:

    

无法入睡。是夜不够黑吗

隔壁鼾声摁亮了


一盏灯。吊在屋梁上

  

它表达了人身不自由的一面。这是拷问:失眠者,你失去了内心的自由了吗?


三,和物我,通人世

  

和敬清寂,茶禅一味。“和”是调节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使之融洽,从而实现人与世界的融通。我把这表达为:诗是折叠的艺术——它要求诗人以暗示、隐喻等手法,表达言外之意,将诗意徐徐地展开。

展开一:色即是空。色是现象,透视——在一定时间内,它会现出本相。请看《只手之声》:

    

上午九点,雄鸡鼓羽而啼

它在呼唤什么


白雪覆盖的山村

啼鸣处,露出

一段稀疏的篱墙

  

自由的呼唤与篱墙之间,隔着白雪,但是,它会露出来的。诗人却一言不发,因为他知道身在其中。

  展开二:两忘。若在有与无、生与死的两头,做出一个抉断,仍以生为真。这种禅心最为宽大。《牧童》有此意:

    

钻进一片草丛中

寻牛——


他拍打着青山:“你出来!”


刨地三尺

厚土之下葬着草籽

  

牛陷青山,再也寻不到了,可是,禅者寻到了:“草籽”。禅者寻到了永生的真谛。但他也能像《疏花》那样,从必须摘除不会结果的“空花”,发现生命的另一种意味:你惊叹着果农大姐是怎么从一朵花/看见了无边的空。

  

展开三:差别心。诗以独特为要,诗意产生在差异性。禅修者不以差异为重,他所重视的是无差别。在他看来,《初夏》是这样的:

    

荷花开了,水没有瘦

这是一个湛蓝的正午


我坐在湖边,观荷¬——

一块饮马的垫脚石

悄然绿了

  

人与石是合一的,有着共同的宁静,当然,也会有静默里的共同轰响。差异也是有的,在《天将黑下来》时,妻无法觉察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意趣,而这正是生活禅——禅者,始终在寻找意会、契合。

  

展开四:随处作主。人在世间,世间在心,物我一体,无非如《湖边》所为:

一个人,和一株柳树

对坐着说话

一个人和一片闲云对坐着饮茶

——只是饮茶


远远地,坐在风中

像这秋天的镜湖

  

坐在风中,坐成一株柳树、一片闲云,虽只是饮茶,但也无妨坐成了这秋天的镜湖。境者,心也,人与物相互打量,评判。当然不排除现代大都市的生活环境,以《比喻:三十九楼的窗口》为例:

    

我推开窗子。一架飞机

从脚下慌忙飞去


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最后,又像一枚图钉

钉在了一张白云上面

  

这样的诗,只有现代人才能写出。他是禅者,更是现代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毕竟是自由的禅意。


四,心虚静,人安宁

  

禅修的目的是达到心灵的安宁,获得大安详,这在三明诗群的理论中,表达为“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执笔者莱笙提倡:诗人要充当“禅师式”的审美角色)”,其领军人物范方说过:虚静是最强大的。空,即有容。人在大时空里的苍茫感、无力感、虚无感、幻灭感、宿命感,通过仰望星空、俯看积水里的天空,感受尤其强烈。习禅,无非换个角度看人生,达观,从容,坚韧,对渺小者敬重,对天地万物敬畏,对生欢喜,对死淡定。诚如《新荷》:

    

参破一层层囚水

探身天外


听雨,一滴一滴的声音

欣喜而翩然

  

有所挣脱,有所收获,生命正是这样参破一层层囚水,去听雨。这是生命的觉悟,面对纷繁,禅者认真,直取本来面目。他从《野渡无人舟自横》中,发现一个事实:

    

不愿上岸的船

才是,真正的船


停在芦花浅水边

或者渡口。随缘任运


如果上岸——

也会被人间烟火,慢慢

烧成灰烬

  

当然,不止于船。禅,不可说,故而只能指东说西,各凭领悟。万物当在各自位置,脱离了,有可能自取灭亡,这也是道家观念。然而,时空无限,天地苍茫,作为个体的生命何其渺小,他的坚持是悲壮的,比如《马车》:

    

街头停下一辆马车

这说明,夜色即将嘚嘚而来


我的远山、近水

水墨的村镇即将嘚嘚而来

这架用风雨抽打过的马车

四十八年后停在这里


它要用别人饮剩的月光

漆一遍身子

然后重新上路

  

它能跑多远呢?尽在时空里!它的价值就在于明知夜色即将嘚嘚而来,仍然用别人饮剩的月光漆一遍身子,然后重新上路。这种淡定,来自于看破红尘真相。看破了什么?《侵晨。残星》写道:

    

是那种破了之后的通透

你望见,袈裟一样的天空

补着几点疏朗的针脚

  

是时空。一个伟大的诗人必有时空意识,必由广大的时空而生忧伤。此时,心境是否为禅境?它决定着诗人的态度。这是《观世音》:

一滴露珠跳入水中

再也,打捞不出来了

你走进光里……


分明看不见。我喊——

你答:“在这里!”

  

我曾评说:“关于破障的诗。露珠入水,自在,何必打捞?走进光里,分明,却看不见——因为有障。我喊,你答——我们以及万物,原本就‘在这里’。观世音,自在。诗在分节时,故意将行错断,暗示有‘隔’,这是在形式上的讲究——然而,不影响阅读,这是一首诗的自在。”

  

在我看来,现代禅诗是诸诗派之一,禅是它的思维方式,重视内在的精神观照,以期获取更大的表达自由。在此祝福也牛:以更自由的心态,写更纯净的禅诗。


附笔:也牛,本名刘勇,字德才,四川德阳人。家住遂宁,现居成都。从1984年起,作品散见各大报、刊。《只手之声》是他的第二部诗集。


2014.4.28于闽中三明


昌政:清新虚静,长养禅心


少木森


我与三位诗人交流过读昌政这组诗的心得,都觉得这诗写得不错,具体的好处自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只是有一点大家却都说到了,那就是这诗的“出世”感,就是对尘世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的抒写。这一来,就触及了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不管是禅意诗还是其他文学作品,写“出世”的,有“出世感”的,总是容易被说成“要脱离尘世,去过什么世外桃源的生活”。

其实,这样说并这不对!宋代理学浙东派吕祖谦、陈亮等认为“理”或“道”在人的生活中,格物致知不该总是“面壁而思”,而是应该在生活本身、在生活细节之中感悟万物之理。观点改变,感觉亦变。以“出世”态度而对尘世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的观照与抒写,并不是要人们脱离尘世,去过世外桃源的生活,而是要我们学会如何面对世间生活,如何在现世生活中把握好心性,获得生活境界与智慧。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只有关注生活细节,忙而不乱,以悠闲、超脱的心境来对待现世生活,做现世的事,才可能在现世中有真正的功业,也可能让事功真正朝着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生命意义的方向走。

我们反复品读昌政的这几首诗,品出的正是这一种“既有出世感,又不是要脱离尘世的”,以悠闲、超脱的心境来对待现世生活,做现世事的境界与生活机趣和智慧,品出的是昌政诗歌的“生活禅”的意味——诗人昌政在煮水,他煮的是一壶山泉——准备泡茶品茶吧?没有。他只是那样欣赏着:“一壶山泉坐在炉子上/恍如老僧入定”。任那山泉在壶里滚出声音,“渐渐地/壶里有鸟在扑翅”,“而后/盖子耸动/似乎连壶也思飞去”。于是,诗人“揭开这个午后/只见一壶晚秋滚成气泡/水里已然是空的”(《一壶山泉》)。就诗艺而言,诗句颇唯美,声、色、形俱在,有画面感,有节律感,还有灵性和深意。就禅意来说,这诗确有“出世感”,颇像是一种隐士生活和隐士情态的述写。然而再细读,那其实只是诗人借对我们生活细节的邂逅与触碰,而对“物”的空性、世界的空性的描绘与思考。这——是诗人以写禅意诗而修禅修性的一种必然,并没有离开我们的当下生活,也没有渲染或劝说我们离开当下生活,反倒形象精到表达了诗人要在当下生活里保持旷达潇洒、逍 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心境。

诗人昌政在品茶——“沸水冲入茶杯/心底翻滚起一个海”。他品的是诗人自己那一颗“如海一般”的心。佛家有言,一切是我心,我心是一切。心有挂碍时,心就被污染与蒙蔽,就看不到心的清净面目。其实,心的“海上”“有春山/采茶女刚刚收了小雨//雨雾还在她们的背篓/鲜嫩欲滴”。这是我们身边的世界,当下的世界呀!有着我们的向往与温暖。关键是,我们得放下心来,心无挂碍地清净品茶,细细品这鲜嫩的新茶……当一个人减少了对物质的欲望,心少了牵挂,这样自在悠然品茶时,“哎,你问香味/我便嘬出悠然的晚钟” (《品茶记》)。你看,并不需要青灯黄卷、暮鼓晨钟的林泉深寺的生活,在家品茶,通感妙应,茶香飘成了晚钟的钟声,清新虚静,长养禅心。

  诗人昌政在围炉吃饭——他抱着香辣荤腥,对着万家灯火,竟无非听雨一夜……没有疏离这当下世界当下生活,却在当下世界当下生活中保留着诗心禅意,保留着“听雨”的心境!诗人追求的仍然是要在我们当下生活中悠然自得,清新虚静,长养禅心。(少木森)


 

附:昌政《箬叶刚从山里来》(组诗)


孤 墨


笔落宣纸之前

一滴墨溅起了一片雪白的惊呼

乌云哦

何其突兀


那人微微一笑

大笔稍顿

以闪电横扫万里长空

又以风

轻轻拂过天边

直到

落日盖下一枚绚烂的闲章



再寻孤墨

只见一派苍茫



一壶山泉

        

一壶山泉坐在炉子上

恍如老僧入定


渐渐地

壶里有鸟在扑翅


而后

盖子耸动

似乎连壶也思飞去


揭开这个午后

只见一壶晚秋滚成气泡

水里已然是空的



品茶记


沸水冲入茶杯

心底翻滚起一个海


海上有春山

采茶女刚刚收了小雨


雨雾还在她们的背篓

鲜嫩欲滴


哎,你问香味

我便嘬出悠然的晚钟



我喜欢


我喜欢,

粽子还没包成之前的那种

散乱——

米没被淹

红豆一粒一粒都是自由的

箬叶刚从山里来

有着风一吹就细声小唱的青绿模样

至于妻子

她在梳理一团彩线

还没去找刀剪



仙人掌


你把一盆仙人掌,

摆在我的案头:说它是花——


说是沙漠来的,

可能随身带了海;

说是大海即使瘦成了一粒盐,

也咸……


我爱你——

也就爱听你说禅:

多嫩的花啊,

全都从刺丛里冒了出来!


    

围炉夜话

  

入冬毕竟不比入眠:

雨在窗外,

一声声叫冷。


火锅上了台面,

抱着香辣荤腥竟也嘟嚷个不停!

只有天色

执意黑了下来,

一盏一盏似欲摘光了

万家灯火。


我从窗缝往国内看了一夜:

无非

听雨。


原载《客家诗人》2017年1月(总第二期)



诗人简介:昌政,全名詹昌政,1963年7月生于闽北泰宁,祖籍闽中尤溪。福建省作协会员,著有《昌政说诗》《昌政诗选》等。现在某报社工作。


诗人诗观:写诗是一种找寻,类似参禅。



三明诗群的现代禅诗创作现象


大畜


昌政按:前不久,我应约写了《三明诗群与台湾诗坛的关系初探》一文,发于博客,引起大畜的兴趣。他就三明诗群的禅诗创作实践与现代禅诗探索诗歌论坛的有趣关系成文:《三明诗群的现代禅诗创作现象》,版主我是南北将它转载论坛,引起讨论。大畜是三明诗群八零后的诗人、诗评家,与我最初相遇于现代禅诗探索诗歌论坛,与南北先生及坛中诸位同仁皆有交流。现将此文及讨论录下,存为资料。

                

2013年,南北先生把沙溪现代禅诗院建起来了,沙溪,即云南的沙溪古镇,是现代禅诗院的所在地。其实,福建三明也有个沙溪,三明的沙溪是一条河,但知者较少,而沙溪流经的一个县——沙县,却是闻名全国。沙溪,一个在西,一个在东,除了相同的名字,还有另一关联,即现代禅诗。现代禅诗流派兴起于21世纪初,据张黎写于2009年的《中国现代禅诗发展的当前状况》一文所记,现代禅诗探索论坛创办于2005年,现代禅诗研究会成立于2007年,其基本成员有十多人,探索成员有五六十人。而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当时基本成员中的昌政和大畜,探索成员中的张传海、黄兴烽和伍昌荣等,也是三明诗群的成员。三明诗群的成员几占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人员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而更奇者是他们以不约而同的方式出现,如昌政曾在张传海的一诗后面注说:“其诗多禅意,某与他竟遇于现代禅诗论坛,可见爱好类似。”事实上,三明诗群写作现代禅诗的诗人还有很多,只是有的没在现代禅诗论坛上现身。下面选取莱笙、昌政、少木森、张传海、陈彦舟等诗人诗歌为例,探讨三明诗群的现代禅诗创作现象。



莱笙是诗歌与理论兼修的诗人。他对禅与诗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如在《我的诗人论》一文中所言:“由于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倒是很能沟通,所以诗歌出禅意,禅师也作诗。但其实二者的相互渗透并非对等,并不平衡。”他认为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只是禅客的添花锦,而禅赋予诗的却是更为重要的“内省的功夫”;二是诗借禅意借得不充分不彻底,诗人把禅融入自己的诗作中,却没有引入自己的处世中。对于后者,它引发了莱笙对诗人处世方式的探索,并在某种程度上使禅师的处世风格及禅意流露在他的日常生活里,化为有血气、正气、灵气的言行。


自然,莱笙也写禅诗。如《秋意》,写秋高气爽引起的身心一颤,诗人产生自由无碍的心境:“索性连云也抹去吧/就留一天蔚蓝”,“索性连蝉鸣也省略吧/就留山雀啼唱”,“索性连歌声也息止吧/就留风在耳边呼喊”。然而,“这世界已经不是摇篮”,他在《即使》写出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即使睡成秋日的穗粒/也会被吵醒在收割里”,“风吹你阳光推你不由你想不想迈步”,“即使化作尘泥/地球还运着你走去”。佛禅讲万法唯心,诗人领悟“不变的是身内/会变的是身外”的禅理,心静自然凉,因此“在热烈的生活中保持平静的心态/在激动的日子里拥有寂寥的情怀”(《时光》)。诗人“很乐意这样的宁静”,“浪花收敛成涟漪/湖水收留了森林的倒影/风托着一片落叶悠悠散步”(《乐于宁静》),也很享受“惬意的孤寂”,“这般岁月何必郁闷/独坐树下/撮几座城市塞进烟斗/就万家灯火点燃/悠悠的烟缕自会寻到归处”(《惬意的孤寂》)。在他的诗集《莱笙诗选》里,有三十余首诗歌被收入“峦佛——悟禅时光”这一部分,莱笙认为,“它们不阐述禅理,而是呈现多形式的禅态,吟诵感悟的愉悦,直指真善美在心灵的如水融合及其浪花式的飘摇”。的确,莱笙很少在诗中直接表达禅的哲理性东西,禅的思想不是他诗歌的主题,但禅心的观照使他的诗歌自然而然地显现出“禅态”之美。笔者还喜欢他的《峦佛》,如第一节,“群山皆佛/尊尊打坐/裹一袭野林织就的绿袈裟/腆一肚浑圆鼓鼓的莽山坡/峰面上总露一弯岩崖有如笑窝”,再如最后一节,“长风习习/那是遍山诵经的梵音/一万座山峰便是一万尊佛形/群峦无边/众佛无边”,即山即佛,思与境偕。


昌政,是现代禅诗论坛的基本成员,其诗在现代禅诗流派里别具一格。他不单写山水,还写众生;他不单有现量境的直观,还有比量境的转识成智;他不单表达禅理,还表达活泼的禅趣。昌政的现代禅诗构成了复杂的图景,而要赏析他的禅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言语策略,这也是写诗通用的策略。首先,文字是物象的符号,他说的“烂泥”,也许就是指稀巴烂的泥土。其次,文字是彼物而非此物的代指,如“持续上涨的鱼群,逐渐涂去礁石的颜色”,他曾注解说,“没有水哪有鱼?”“鱼群”与水有关联,其实是“水”的联想,也就是意指大水。再如,“酒是风雪之路吧”,他无意去言说真实的“风”与“雪”,“风雪之路”是泥泞多滑的、危险的,他其实想表达“喝酒是冒险行为”。再次,诗行为单元,是一种隐喻。如“你在路上。/你在消失。”(《行者》),并非讲你在路上行走,随后消失了身影,而是表达“你活着。/你死了。”昌政曾说:“我的诗追问的不止于现在,希望能越过一些现实的障碍,越过实用。”因而昌政的禅诗常常是意在言外,言近而旨远,需要读者自行去感悟诗行结构产生的张力,去寻找、发现诗句的所指。


禅以自性为基,随其本心,便是如来。昌政的现代禅诗直观平凡事物的自然生发,如“茶树囚于禅院/落叶却随泉水出山”(《寺院》),“到了晚秋,你看/往上长的树,它的叶子往下掉”(《往上长的树,其叶往下落》),“无风 也无采莲女的笑声/那枝青荷晃荡个啥呢/无非池鱼成双/蜻蜓小立了片刻然而无言”(《荷》)。禅以无相为体,于相而无相,不执著于音声相貌,从而在变幻中悟得本性皆空,然性空而妙有。昌政写竹,“用于制笛/用于制鞭//用于莲花落时打拍子/用于剔牙//用于编造宠物的巢/用于挑山”(《竹间》),不执于相而受用无穷。再如《如果》,“如果离你远些/就能看见一只升降机//再远些/看见一只鸟//再更远些/看见的是……跳蚤”,是飞机?是鸟?是跳蚤?意同“横看成岭侧成峰”。由于不住于相,昌政以丑入诗,以丑悟禅。如《一把烂泥》写烂泥制作成杯子,“至于把玩它的手/无论是戴了金戒抑或铁的镣铐/杯子只向嘴唇倾诉”,再如《匠者说》,“多好的一团泥/又堆在面前/谁知将捏造成佛像还是便盆”,高低尊卑其实一同,打破了世俗的分别心和执著心。昌政的禅诗还表达世事无常的幻灭感和诗人的慈悲情怀。如写“花已开过/开花竟然只为了凋落”的无“果”一生(《影子》),写“你在路上。/你在消失。”的匆匆而短暂的行者(《行者》),写“亮起/又都熄灭了”的芸芸众生(《铁瓦寺》),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让读者心生悲悯,也让读者悟得从容和达观。昌政还有《失眠的人》一诗,其微妙的结构与关系,堪比卞之琳的《断章》,其诗如下:“失眠的人在她的梦里/睡了//而他正想着/或许她也一夜无眠吧”。


少木森,曾在三明生活二十余载,后移居福州。诗评家陈仲义如是评少木森:“全国写现代禅诗的凤毛麟角,福建省大约只有少木森一个,业已成为诗歌界的‘熊猫’。”这评语稍欠准确,其实福建省(包括三明)还有其他诗人写现代禅诗的,然而,少木森无疑是最精进且成果最显著的一位。少木森出版了《花木禅》《谁再来出禅入禅》《少木森禅意诗精选99首》《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等多本禅诗集。少木森写作禅诗多年,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禅具有一种静气,把它和诗结合起来,觉得写出了禅意,所以称其禅意诗。他对禅意诗作过阐释:“禅意诗不仅是一项技艺,而是一个类型。可以说‘禅意诗’的冷静,‘静寂’,乃至静观,乃激情中的冷静,也可为冷静中的激情。总之,要有一个‘凉’字,心境渐凉,但,那是‘凉爽’。”他又把“禅意诗”与“禅诗”进行比较,认为“前者的‘顿悟’比后者‘迟慢’;机趣比后者自然;顿悟是圆润的,不让人感到太过于‘惊险’……‘禅意诗’是感性的,总有具象的东西。写禅意诗是要有点追求唯美。一是语言美,二是情绪美,三是意境美。这是一般禅诗或哲理诗不容易达到的。”由此可见,少木森是将禅意诗与那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或佛偈诗区别开,更突出禅意诗作为诗歌艺术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这与现代禅诗流派的观点是相似的(现代禅诗中还有细分出的禅意爱情诗)。因此,笔者从禅的视角看,禅意诗、现代禅诗和新禅诗,是名异而质同的。


少木森主张“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这也影响到他的禅诗观。少木森对禅意诗列过十条主张,现以他的某些主张来印证他的禅诗。他主张驾驭各式各样的生活,表现各式各样的题材——拥有“广阔的天地”。少木森的禅诗取材广泛,几乎是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如《烟花》,“花一样的绚烂令人疑惑/谁能触及生命的肌肤/握住你的一朵注目片刻”。他曾写有“每日一禅”,而“行路问禅”系列,又将游览八闽所见的风物写成了禅诗。他主张有精神的纯净与语言的纯净。如《现实》,“那片我常仰望的天空/今天有云就像/心中偶尔泛起的无奈/这都很平常合理/我能够理解和接受”,纯净是坦然、不刻意,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不可包含淡淡的情绪。他主张重视叙述,“禅意诗”有之才更丰富。少木森在《远远的一声是你》写道,“扫叶老僧 蚕食着/寒寺的萧索 遗下/一声又一声宁静/如钟 敲瘦老朴树的黄昏”,冷静的叙述,直观取境,而落笔“人到忘机处 只让/心随落叶 一洄一荡”,有深远之意味。少木森禅诗作品丰富,而给笔者的总体印象是他的禅诗写作看似漫不经心,缺乏诗歌技巧与雕琢,但多读几首或多读几遍,又莫名地产生“净”“静”的禅意来,嚼之而有味。如《渡头》,“远行的人远在秋雨里了/就像一只鸟雀飞去/渡头的船依旧忙碌”,开篇就见禅机,立意不凡,


张传海,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也写作诗歌,他对禅与禅诗颇有所悟,其现代禅诗不乏佳作,笔者在《现代禅诗中的异数》有介绍过他的《山中听禅》,于此再举数例。如《片断》,“山顶风雨冲刷下的顽石/被山下顽皮的孩子随意地拣起/扔向山顶”,“上山的我/又从山顶下山/走往茫茫的尘埃”,尘世中的循环不失荒诞感,体现了佛禅的轮回思想。再如《寻不见》,“我/从千里之外来/在大理/南北他一动不动//我/从千里之外的大理回去了/在大理/南北他一动不动”,张传海在题记中言:“2010年10月在大理无南北兄的电话,未能谋面而过。”无缘相遇本是憾事,但学禅的诗人面对此境遇却能保持心平气和、随遇而安,见与不见,他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禅意自现。又如《秋风见》,“一个壮汉,在路边/用力地一掌/树叶纷纷逃离/一个季节被击痛”,面对人们的刻意行为,诗人写道:“放下,轻轻地放下/不要提前吵醒了冬天/让树叶/一片/一片/慢慢落下”,追求顺其自然的状态,张传海还写有《大佛寺》,面对信众的痴妄行为,诗人不嗔不怨,“只为看一眼/大佛寺的坐像倒了没有”,貌似大不敬,点破了莫向外求,自性成佛的禅理。


陈彦舟,诗书画印兼修,三明大田人,1998年于苏州灵岩山寺皈依,2001年于厦门普光寺受菩萨戒,号拾梵馨,为在家居士。具有这样的背景和身份,其写作的诗歌必定是有禅意的。诗人叶来对陈彦舟的诗歌有过精准的评价:“读他的诗,我读出一种超脱和自然,读出他那君子般淡淡的清香,对于他的文字,不必冥思苦想,他消解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抒情修辞成份,多倾入叙述加口语的成份,让阅读更加通化透明,字句清晰,诗意笔透”,“彦舟的诗多以冷色为基调,叙述一些平常细小的事物,纯净而满怀人文关怀,有人生情趣之感悟;诗短,寓意透明,不晦涩,意境营造有张力,有禅思之境界,读来却是温暖的”。如《登西禅寺报恩塔》,“凭一张小小的纸,彩印的,便可进入/还有一个和尚站在那儿撕叫副券的票头/我说这一张好好的,干吗要撕掉/和尚倒也爽快:好,你的不撕”,和尚应境而为,心无拘牵,同时体现了他的现代禅诗叙述化、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再如《我相信烟花是真的》,一反常人写烟花转瞬即逝的“俗见”,“人流”涌过消失了,但“烟花”却是真实存在,“我是时间的见证者/告诉人们/那些升上天空的烟花/都是真的”。


拥有上百成员的三明诗群,除了上文介绍的几位,写作现代禅诗必定还有其人,恕笔者不一一例举了。从三明诗群创作的诗歌来看,有一些诗人是对禅诗有所偏好,而有一些诗人是偶一为之,“一不小心”写出了禅诗。其实,现代禅诗并不是什么神秘的诗歌,就如古代的一此诗人,诗人无心写禅诗,而读者却从中读出禅的味道,这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论主要受庄禅道思想的影响。对于新诗作者,当代诗人只要接上传统诗歌的血管,吸取传统诗学的精髓,写出现代禅诗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那么,三明诗群是否受到传统的影响?除了传统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引发三明诗群的现代禅诗创作现象?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三明诗群出现创作现代禅诗的现象,具有多种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下文将直接引用范方、莱笙、昌政等三明诗群核心成员总结的资料作为论据和论点,并归纳为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三明的环境催生写作禅诗的心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时代与环境三种因素与艺术创作有着紧密关系。就环境因素来说,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三明地处江南,就福建地区来说,是处于闽中闽西,这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湿润多雨,气候宜人,人们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思想朴素,心地纯净,日子安逸,不仅人美,心灵更美。同时,闽派理学发端于三明,杨时被称闽学鼻祖,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诞生于三明,虽然理学思想与佛禅思想有差别,但二者不无关联,理学中的佛禅思想,或多或少为后人继承,影响了三明的人文思想。目前,“三明诗人散落各地,工作舒适,收入稳定,写诗只是众多业余爱好中的一种,能发表当然好,不发表也不急,也不爱与外界联系,孤独地写作,专注于语言技巧的修炼,表达着内心的自由想法”(昌政的《三明诗群:从大浪潮到诗三明》),成员面对喧哗躁动的诗坛仍十分难得地心持宁静。在这样的环境下,三明诗群写作出现代禅诗是极其自然的。


其次,三明诗群的诗观与现代禅诗理念的契合。三明诗群在成立时以“大浪潮”命名,在1985年发表的《大浪潮现代诗学会》中宣布了诗群的诗观:“一、重视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纵横之间不可偏颇。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是我们的血缘,我们的诗根,我们重视历史意识与民族意识。现代世界文化也是作为世界一员的我们的一份财富,何须拒绝?任何经验于我有用都须吸收,于我无用,也当了解研究。融西贯中,合二为一,使我们无愧于作为健康的现代人的称号。当然,关键的是如何建设起我们强健繁富的汉诗。二、既是现代诗,我们的视野所及应是最令人诱惑的——现代,我们所关注的是处于现代时空交织的现代人的处境、心态、价值、现代生活的底层的声响;加强现代诗的知性、敏感性;真诚——永远是我们最高的心灵境界,静观是我们涉及万象的方法。在我们的门槛上,且请大喊大叫、夸饰浮噪的“浪漫派”留步。苍白、空洞、虚情假意的低能儿也不在欢迎之列。三、技巧、语言仍系我们所追求的。大技巧后的返朴归真应是上品。我们提倡清新、朴素、自然,提倡诗的密度、质感与张力。语法修辞以及语言都有用钝用旧的时候,我们着意改造与丰富我们的表现语言,甚至打破语言的常规而创造出新的气象;严格区别诗与散文特质,把握好诗的纯粹性。”此后不久,徐敬亚等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一书发表了莱笙执笔的《大浪潮宣言》,其中提出了三大追求:一、追求大时空。我们突围,走向民族意识的深层,走向人类存在的一派无边的时空之浑沌,走进笼罩心灵茫茫的困惑。……以超我的冷静姿态,走向现实和历史的界限,生命和死亡的界限,瞬间和永恒的界限……总之,一切界限。二、追求大心境。迷狂创作的年代已经过去,横向模拟的岁月已经完结,在俯瞰世界现代诗的前提下,中国传统的顿悟、虚静心态应该挟着现代观念复归。三、追求大技巧。刻意性的语言组和合无边无际的意象繁衍实属拙举。大时空大心境的自然呈现是大技巧的返朴归真,是大技巧的唯一真谛。语言“大智若愚”的无为运用,是返朴归真的必须手段。


现代禅诗的基本理念为:“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纵横交合——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将三明诗群的诗观与现代禅诗的理念进行比照,二者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如纵的继承、横的移植、创作汉诗等,三明诗群的诗观简直是对现代禅诗理念的阐释与解说。当然,三明诗群的诗观体现了一个诗群更深广的追求,指向传统而不并限于禅,但是,当三明诗群接触到现代禅诗时,非常自然地产生了“应和”。


再次,台湾诗歌为写作现代禅诗提供借鉴。现代禅诗论坛上的禅诗交流,对三明诗群成员的现代禅诗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台湾诗歌对三明诗群的禅诗写作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有论者认为,大陆的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在五六十年代被迫中断了,但在台湾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新时期以来,朦胧诗诗人重新拾取了西方现代诗歌,但三明诗群的成员在学习西方诗歌的同时,又在大陆这东南一角接上了台湾诗歌。昌政的《三明诗群与台湾诗坛的关系初探》一文,全面而清晰地梳理了三明诗群与台湾诗歌的关系。文中说,莱笙在1978年上大学时,就带有台湾现代诗歌的手抄本了,这些诗,来自蔡其矫的传播。八十年代初,诗群成员刘登翰调入了省城,从事台湾文学研究,有机会接触台湾现代诗集。文章还提到,三明诗群的很多成员受到台湾诗人洛夫的影响,如范方、莱笙、昌政、萧春雷、鬼叔中、高漳、马兆印、陈小三、上官灿亮、少木森等都接触过并喜欢洛夫的诗歌。这里必须提到范方,他曾与洛夫结交,有着书信往来,起了很好的沟通作用。洛夫说:“我除了把我自己的诗集寄给他以外,还把我主编的诗刊《创世纪》寄给他。他拿到以后,也给他的学生们看。当然,三明的年青诗人们也会受到影响。”洛夫的诗歌中,禅诗占了很大一部分,他还出版过诗集《洛夫禅诗》,可以说,台湾诗歌尤其是洛夫的禅诗,给三明诗群成员写作现代禅诗提供了最早的参照文本。


最后,范方的诗歌为禅诗写作提供近距离的范本。在范方作品研讨会上,熟知范方的刘登翰说:“80年代以后,他受台湾现代诗,特别是洛夫先生的诗的影响,整个诗风有了很大改变。”(昌政的《范方作品研讨会记录》,下同)这一点也为洛夫所认同,洛夫说:“很多朋友都说,范方的诗受我的影响,我宁可说这是两岸、两个不同的诗人的一种心灵的交会,一种灵智相互撞击下的火花。我当然也非常高兴,非常惊喜地发现我的一些关于诗歌的概念,能够在海峡对岸另一个诗人的心中得到回响和呼应。”范方的诗歌将现代艺术手法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被一些论者称为“新古典主义诗歌”,而其诗具有禅意。如陈仲义所说:“新古典主义的行文重要元素,如意境、形神、灵性、感物吟志、体物缘情等等,都在他那里得到很好开发,同时不失某些现代意识,如时空转换、透视变形以及超现实和现代禅味等。”昌政也评说:“他的诗歌精神也是淡泊,他给我们讲过东方的静默、虚静等等,所以他的诗歌有一种禅的味道。”范方被三明诗群成员尊称为的旗手诗人、导师,其诗为诗群成员所推崇,其富有禅味的诗歌也有意无意地为诗群的现代禅诗写作提供了一种典范。


综上所述,三明诗群具有现代禅诗的诗歌文本,也有指导现代禅诗创作的理论。然而,现代禅诗创作是诗群美学思想的实践化和具体化,是三明诗群诗歌创作的一维,事实上,三明诗群有着更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因此,三明诗群一方面创作了现代禅诗,一方面也对现代禅诗有着更辩证式的认识。如莱笙偏重禅诗对诗人的精神熏陶,认为禅师与众生同在,打成一片,从而潜移默化感化众生,诗人吸收禅师的这种处世方式没什么坏处。而范方以为,禅诗写作“貌似出走、逃避、消极,又是更高的人生态度,处处虚空清净,超然大度”,“但我又想,诗毕竟要入世,如果一个人不太关心时代、关心现实、关心你周围一切发生的东西,也就太缺少人间烟火味了,一味空灵,说些离生活、现实、人生苦痛太远的话,甚至无争无求,飘飘欲仙,会脱离读者……洛夫也学禅,但他善于把历史地理、时间空间、自然人生、超现实以及禅道融为一体,貌似超然,实际是很现实的,无中有、有中无,空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辩证、融会才是写诗道道。”可以说,三明诗群对现代禅诗的认识及其禅诗创作丰富了现代禅诗流派的探索,对我们进行现代禅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碧青:

推荐语:大畜的评论,虽然论述的只是三明诗群的现代禅诗创作现象,但其实质却表现着现代禅诗在诗坛漫延的一种现象。大畜的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照现代禅诗与当代诗歌的一种视角。

张黎:

好文。细读过。

珠海海客:

三明诗群具有现代禅诗的诗歌文本,也有指导现代禅诗创作的理论。然而,现代禅诗创作是诗群美学思想的实践化和具体化,是三明诗群诗歌创作的一维,事实上,三明诗群有着更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

    ----------------

拜读

三明是我的第二故乡、少儿摇篮,洒家也是喝着沙溪河水长大的。看见“三明诗群”取得如此成果,内心喜乐!^_^

冰河入梦:

好呀,拜读

也牛:

“三明诗群对现代禅诗的认识及其禅诗创作丰富了现代禅诗流派的探索......”无论在哪一个论坛或群体,只要他是以同一世界观和方式方法写作现代禅诗,其目的都是一样的。r> 喜读大畜佳作!

星儿叶子:

细致读了。可以拓展现代禅诗的视野。

我是何兮:

从学术角度说,论文的任何立论必须有根有据,论据必须符合事实,论证过程须经得住推敲。另外,行文也要以第三方的心态和立场进行写作。这样论文才更有价值。最重要的,要有学术道德和良心。

以下行文勉强,或者立论缺少支撑,个见

1、三明诗群的诗观与现代禅诗理念的契合

2、三明诗群具有现代禅诗的诗歌文本,也有指导现代禅诗创作的理论

3、将三明诗群的诗观与现代禅诗的理念进行比照,二者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如纵的继承、横的移植、创作汉诗等,三明诗群的诗观简直是对现代禅诗理念的阐释与解说。当然,三明诗群的诗观体现了一个诗群更深广的追求,指向传统而不并限于禅,但是,当三明诗群接触到现代禅诗时,非常自然地产生了“应和”。

4、三明诗群的成员几占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人员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而更奇者是他们以不约而同的方式出现

  ......

我是何兮:

理论是一个大系统,名称是逻辑构成基础单元,也是成果呈现最直接的形式。我们在使用学术名称的时候,尤其是进入论文层面的时候,一定要把名称搞懂。比如,现代禅诗的“现代性”绝不是现代汉语这样狭隘的理解,另外现代禅诗与其他诗歌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禅为核心”。如不理解“现代性”和“禅为根本”这两大概念,是无法写作有价值的学术文论的。

我是何兮:

理论是一个大系统,名称是逻辑构成基础单元,也是成果呈现最直接的形式。我们在使用学术名称的时候,尤其是进入论文层面的时候,一定要把名称搞懂。比如,现代禅诗的“现代性”绝不是现代汉语这样狭隘的理解,另外现代禅诗与其他诗歌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禅为核心”。如不理解“现代性”和“禅为根本”这两大概念,是无法使用“现代禅诗”这四个字写作出有价值的学术文论的。

我是何兮:

另外,“现代汉诗”这一提法也是有问题的

我是何兮:

珠海海客发表于2013-3-1002:22

三明诗群具有现代禅诗的诗歌文本,也有指导现代禅诗创作的理论。然而,现代禅诗创作是诗群美学思想的实践化...


看见“三明诗群”取得如此成果,什么成果?

张黎:

看来,何兮是最细读的人。

如此的学术精神值得发扬。

张黎:

任何时候,评判都比一味地捧扬更有价值。

樵野:

我认为自圆其说就行。总比什么文章都没有的好。

石上硫:

樵野发表于2013-3-1021:09

我认为自圆其说就行。总比什么文章都没有的好。


哈,樵野老师这句可是要斟酌一下喽,嗯,形成了的完整的理论,自圆其说是个基本要求。探索过程中一定会有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就理论本身来说,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应当认真推敲和求证。这个角度,应赞同何兮兄的思维方法。大畜老师的这篇文章中给出的介绍,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和一些作品的索引,如同碧青姐所说。的确可以作为写作实践的一种情况来研究。这对于最终形成完整的现代禅诗创作理论是有意义的。


另外,我所能理解的,就是从我个人的实践角度来看。禅诗所谓不能脱离生活的含义,是说不能脱离自身的生命本真,并无关于城市,乡村,田野,深林的具体规定。并不是说写了城市就是没脱离城市生活的写作,也不是没写城市就是脱离了城市生活。不论在城市、乡村、田野和深林,生命的本真自有它活着的意义

然而这些因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情绪下变现出的不同形态的本真的样貌,又不都是和禅的范畴。这里就有禅诗与诗之间的不同。南北老师一次提醒我说,写禅诗和修禅大致是一样的,或者可以说写禅诗本身应当就是一种修禅。我很惭愧,一直没能做到位,但是我能理解并且赞同南北老师的这个做法。


所以我想在评价一首禅诗的时候,诗人写诗的状态是很客观和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评价也就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在一个诗人自己能够满意的作品中,还是能够找到些痕迹的。首先,发表某种意见的诗歌很难成为禅诗(概率几乎为零),因为当知见立的时候,禅已经跑掉了。其次,充满着愤怒、嫉妒、仇恨的诗歌,不可能成为禅诗,这些情绪遮蔽了禅的升起。再者,枯萎、颓废、毫无生机的诗歌,不可能成为禅诗,因为其不具备禅明灵虚静状态持续的可能性。


可是除却上面的不具备基本条件的诗歌,尚有不能成为禅诗的,那就是虚假词汇的堆砌。其虚是与自己生命不相连的虚。不同于诗歌在表现技术上的虚构,也不同于那些表现来源于自身生命体验的能指游戏。


以上是我在学习现代禅诗写作的过程中,所能理解到的,愿意和老师探讨。请多给出批评!

珠海海客:

我是何兮发表于2013-3-1012:34

看见“三明诗群”取得如此成果,什么成果?


指“诗歌创作,笔耕之成果”。呵呵^_^

大畜:

问好各位,感谢各位的关注!写的这篇文章是投稿给征文活动的,不想被发到论坛来了,这也很好,让更多人看到,批评与指正,对改进文章是有帮助的。我写这篇的初衷是总结一种现象。三明诗群的确有诗人在写禅诗,但目前还没有当作一现象看待,我先把它提出来,仅此而已。我也尽量做到事实求是,这对大家进一步认识三明诗群、认识现代禅诗的真面目都有好处的。

何兮兄对这篇文章提了不少疑点,所谓旁观者清,现在我也发现有些行文过于牵强,还欠学术的严谨。这要感谢何兮兄的。当然,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各位诗友商榷。

首先是“三明诗群的成员几占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人员的十分之一”,这是以张黎09年写的文章的数据为参考,当时成员五六十人,三明诗群在探索论坛有名有姓的就有五人,因而文中说“几乎”占了十分之一。这应该是历史存在的一个事实,用在现在却不符合实际了,现在论坛里西南地区的诗人感觉占得更多,这也有其客观原因。

另外,我在文中说三明诗群有“指导现代禅诗创作的理论”。按何兮兄的理解,现代禅诗着重“现代性”和“禅为根本”,的确,三明诗群没有明确提出“以禅为根本”的观点,但三明诗群的诗观中,是看重“现代性”的,同时也讲“顿悟”“虚静”。单从三明诗群的诗观来指导创作,写出来的不一定就是禅诗,有可能是其他形态的现代诗歌,但是以三明诗群的诗观指导禅诗创作,却也能写出现代禅诗。对禅有兴趣的诗人或诗歌爱好者,看了三明诗群的诗观,再来读现代禅诗论坛的理论文章,或读了现代禅诗论坛上的理论文章,再来读三明诗群的诗观,就会发现二者有某种一致性,也就是说,这两个诗群在诗歌观点上有交集的地方,这交集的观点就可以指导禅诗创作。当然,我在正文中可能没表述详尽,而且用上了“理论”等大词,有强行将二者扭在一起的感觉,难免令人生疑。

疑是禅者的精神,疑义相与析,不亦乐乎!再次感谢各位!

大畜:

我是何兮发表于2013-3-1011:53

另外,“现代汉诗”这一提法也是有问题的


现代汉诗,曾有一段时间热过,语言总是微妙的,有争议的。如“汉语”,在海外有的也叫“华语”,我们叫作“普通话”又是否该叫作“普通语”等等……


大畜:

张黎发表于2013-3-1016:44

任何时候,评判都比一味地捧扬更有价值。


是的,有主见,不随波逐流,才能活出自己。

大畜:

石上硫发表于2013-3-1023:18

哈,樵野老师这句可是要斟酌一下喽,嗯,形成了的完整的理论,自圆其说是个基本要求。探索过程中...


首先,发表某种意见的诗歌很难成为禅诗(概率几乎为零),因为当知见立的时候,禅已经跑掉了。其次,充满着愤怒、嫉妒、仇恨的诗歌,不可能成为禅诗,这些情绪遮蔽了禅的升起。再者,枯萎、颓废、毫无生机的诗歌,不可能成为禅诗,因为其不具备禅明灵虚静状态持续的可能性。

可是除却上面的不具备基本条件的诗歌,尚有不能成为禅诗的,那就是虚假词汇的堆砌。其虚是与自己生命不相连的虚。


很同意这些观点。

其实,写现代禅诗,是写山林田园,还是写都市商场,并没有优劣之别,也没有高下之分,按自己的处境,活在当下,体验当下,就好了。但是,作为一个诗群,如果人人都只写山林、农村,这种集体转向会空出一块现代生活空间,时代感不足,对于活在城市的人,远离了山水还一味虚构山水,也假而空了。因而,个人觉得,就个人而言,写自己的生活就对了,就诗群而言,应当提倡内在的丰富性、多样化。个人观点,未必正确了,问好。

大畜:

珠海海客发表于2013-3-1100:20

指“诗歌创作,笔耕之成果”。呵呵^_^


问好海客。

有人说,三明诗群不太会宣传,这是对的。

三明诗群缺少的是高调的姿态,事实上,三明诗群的成绩是显著的。

就笔耕成果而言,诗群几十年,诗集几十本也有吧~

我是南北:

石上硫发表于2013-3-1023:18

哈,樵野老师这句可是要斟酌一下喽,嗯,形成了的完整的理论,自圆其说是个基本要求。探索过程中...


可能有些地方说得不是太准确和清晰。但我基本同意石上硫的意见。禅诗,尤其是现代禅诗要勇敢的面对社会现实,毫不回避的面对生活。但我觉得,这首先是面对真实生命的问题。社会现实和俗世生活,只是浮在表层的现象,现代禅诗对它们不是粗糙的描写,不是歌颂或批判,而是观照和反省,是透过一层表象看到其内部实质。再者,人生观的多样性决定了道路选择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生活的多样性。只要是一个活着的人,都在生活中,无论是什么状态,更无论在什么地方。没有人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能脱离的,只是某种生活,或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而已。所以,严格的说,没有什么作品是在生活之外产生的。

我是南北:

大畜发表于2013-3-1111:09

问好各位,感谢各位的关注!写的这篇文章是投稿给征文活动的,不想被发到论坛来了,这也很好,让更多...


问好大畜。

 论文与一般的随笔不同,要求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要有“论据”,然后是逻辑严密的论证。所以,何兮提出了一些问题,我觉得是对的。大畜能面对这些意见,将文章进一步完善,功莫大焉。

张黎:

喜见如此形式的学术探讨。

我是南北:

其实,写现代禅诗,是写山林田园,还是写都市商场,并没有优劣之别,也没有高下之分,按自己的处境,活在当下,体验当下,就好了。但是,作为一个诗群,如果人人都只写山林、农村,这种集体转向会空出一块现代生活空间,时代感不足,对于活在城市的人,远离了山水还一味虚构山水,也假而空了。因而,个人觉得,就个人而言,写自己的生活就对了,就诗群而言,应当提倡内在的丰富性、多样化。


——大畜的这个观点我赞成。诗歌可以想象,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想象是诗歌的一个艺术特征。但这个想象依然是建立在自己真实生活基础上的,而非完全的虚幻。所以,一个诗人,写自己熟悉的、当下的生活,才最有可能取得艺术的成功。

作为现代禅诗的写作,如何写各自生活现实的作品,我想在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之外,就是一个运用禅的思想进行观照的问题了。作品的境界深浅,与作者对于禅的理解,以及现代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否娴熟,直接相关。

图书拥百城:

写自己独到的生活,出新,

石上硫FONT>

大畜发表于2013-3-1111:27

首先,发表某种意见的诗歌很难成为禅诗(概率几乎为零),因为当知见立的时候,禅已经跑掉了。其次,充满...



问好大畜老师,近日公出去了太原,在那边上网恰巧登陆不上,回复迟了,见谅!

谢谢你的回复和认同。嗯作为一个诗群,确实自然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慢慢丰富起来。较好的状态是各个诗人都找到自己喜欢并善于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就呈现出来了。

 就诗而言,虚构山水,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作为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应该也是可行的。心境包括诗人体验,或者一种愿望,用虚拟山水来呈现,当不为过。当然既然此处技术变得重要,那是否贴切确实值得诗人认真对待。这是在与你的交流中想到的,谢谢你!


的确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心境不佳则山水无色:)有很多原生态的可能空间也可能在自己的心境下遭到破坏或者说强行占有。这和把美好的词语用在恶劣的事物上会最终产生同样的结果。在一个不希望发生这种情况的角度,我理解你可能有希望词语回到它原本的事物的想法,赞同这样的想法。


城市是经济政治集结的产物,但是并不排除有生活在其中而能卓尔独立的人们。常常物质欲望甚少而取其信息资源便捷丰富的人们,可能真是不太在意城市本身的相貌。同时也的确有些城市文化生活丰富,生存压力不大,很多人可以比较闲适地生活其中。总之,诗歌需要扣心自问,虚构山水要看诗人此刻的心境。很高兴能和您说说我的想法,对不对的,谈论谈论感觉很好!因为我还在体验中

石上硫:

我是南北发表于2013-3-1112:54

可能有些地方说得不是太准确和清晰。但我基本同意石上硫的意见。禅诗,尤其是现代禅诗要勇敢的面对社会现...


问好南北老师,谢谢给出意见,同意您说的“严格地说,没有什么作品是在生活之外产生的”。

昌政:

很好的探讨。禅者宽容,诗意生活。



诗人评荐的昌政禅诗选(之一)

 

《养生》

   

作者:昌政

  

养鸟之人

养的其实是翅膀 以及会飞的

远方


当他俯身搜寻落在金线莲盆景里昨夜的影子

他的脸是潮的

他有无法横渡的内心


推荐人:净信

推荐理由:诗的意味浓厚,直面生活。


       

《雕像》

作者:昌政


  比草更高的一块石

  经击打

  削去他们不想看到的

  现出一种模型

  也许是一种剩余

  一种他们想要的风化后的样子


  然而比草高

  比一泡鸟粪低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语言有点“毒”,所以能“入目三分”。此诗深合禅意,是一首典型的“破相”之佳作。

  诗中作者没有说是什么“像”,但是“雕像”。凡“雕像”者,都是虚妄之相。作为现代禅诗写作者,应该见一个,破一个,毁一个,毫不留情。


            《听风》

            作者:昌政

  听见窗外小叶樟哗啦哗啦响成一个夜晚

  我就模仿一片叶子

  飘出梦外

  落在这首诗的后面听风


  推荐人:冰河入梦

  推荐理由:现代诗歌技巧的高度融入,使昌政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禅诗一道亮丽的风景。本诗在短短的字里行间,穿越多层空间,所营造的诗歌意境,耐人品味。


            〈午后的阳光〉

             作者:昌政


  午后的阳光打量一朵花

  看它一点点开放

  细细感觉

  一株草以一生的沉默喊出的幽香


  午后的阳光进入那朵花

  轻轻扫除阴影的杂响r>  让一色的粉红或浅白

  在雨雾中格外响亮


  午后的阳光因此隽永而甜 

  甜成草莓的形状

  行人摘取一颗沉吟道

  像火 但更像浓缩了的太阳


  推荐人:冰河入梦

  推荐理由:昌政的现代禅诗诗味浓郁,品他的诗,如品甜草莓一样,收获甘甜,也收获智慧。


          《踱步》

        作者:昌政              

踱步已久

涉及之水落足即涸


回视来路

复见水域苍茫


  推荐人:古石

推荐理由:足涉及之水因足而涸,但“回视来路/复见水域苍茫',不见足迹。万事万物流变不止,生命本相流变不变。此诗文字简洁,禅意浓厚。


             《街景》

          作者:昌政

br>  轿车呼的一声

  不见了 留下的总是一股飞烟

  追着背影跑


  有人把这比作一阵风

  细看

  都是尘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仅仅一个细节,就打动了人。“一阵风/细看/都是尘”经典句,平常看见,谁说出了。且暗含禅意。


          《今晚小雨》

          作者:昌政

  小雨 再小的雨也来自天上

  想落在哪里就落

  谁能把大地藏进厅堂


  苍茫的大地啊

  落过冰雹 鸟粪和弹头

  今晚 谁在找寻太阳落下的光芒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大地沧桑却是生命之源本。每一滴雨,都是缘!



            〈桂峰村〉

      作者:昌政  

  依山而建的古厝

  地基都由乱石垒成

  从远处看,条石与土墙混在一起

  有粗糙之美

  精致属于金牌

  多半挂在厅堂或素胸


  石径曲曲折折

  带着一个村子往外走

  断垣空出的岁月

  谁知填了枯井

  抑或被一个私塾先生携去了省城


  阳光有时会向天井倾斜

  毕竟云也落了下来

  至于草,长在墙头或路边

  秋风一起,全都黄了

  村里的老泉,改不了往低处去的旧脾气

  雪意止于岭上

  下山的又一股春水

  没人伴行也一样要去远方


  一定有些圣旨掉落在石板缝里

  没人捡起就长苔了

  就想爬上墙去涮一道锈绿色的标语

  而木门依呀推开

  探出一张被风暴揉皱的脸

  最好听的

  仍是稚子的笑声


  注:桂峰村:位于福建尤溪县洋中镇东北部,为半高山谷地。宋淳祐七年(1247),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在此肇基,迄今760多年。明清两代出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山中理窟”、“云霞仙境”之誉。


  推荐人:冰河入梦

  推荐理由:虽是小型的史诗,在静静的品读中,自有禅意袭上心头。


         〈山溪〉

       作者:昌政

  一条溪从村庄出来

  不再是少女了

  总会怀上些什么

  比如空的瓶子


  而山里来人说

  如今许多小溪怀的竟是

  空的村子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空的村子”,虽然不会很多,但却揭示了目前中国农村的一种“现实”。而假一条山溪的“怀抱”来传递这条信息,是诗歌作为艺术的一份能力,也是责任。

  现代禅诗能否直面当下的社会现实,而避免“空对空”的空谈?昌政的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好的回答。

  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写。说到底,是一个观照角度的问题。


            〈猫儿山〉

             昌政

  谁知受了什么惊吓或诱惑

  一只猫跳上了

  山巅 蹲在大金湖的岸边看人摄影


  它的耳朵竖起

  其实是长在石缝的一株青冈栎

  叶子落与不落

  都是

  风景


  推荐人:苦李子

  推荐理由:李子先舍去两字“至于”。自然总是高过一切,真相其实一晚为简单,一切的一切不过如此,所以人生要远离繁复和杂乱,简单真诚才是本质。


            《汀江》

          作者:昌政

  哪一条河能拴住船呢

  汀江也不得不放它去颠簸

  去追自己的篙尖


  去摇晃

  去苍茫里点灯

  去把他乡的码头拽过来


  而今

  汀江流过的地方都成了远方


  推荐人:也牛

ont>  推荐理由:《汀江》,一个好意象。它象征什么呢?读后,自然就会领悟到。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并不仅在此!诗人写汀江重点写拴不住的船,是很有匠心的。

  迷执的船要“......去颠簸/去追自己的篙尖//去摇晃/去苍茫里点灯/去把他乡的码头拽过来'这是不是有点像......人类?而汀江“拴”不住它,那就随它去吧!其实,这一切都是无法抓取的。

  最后,诗人说“汀江流过的地方都成了远方”。一切都在流转,佛法说的“无常”,是不是这样哩?

在一条江面前,渔村、船,或许还有唱晚的渔歌,曾几何时,都已经悄然流走了。


           《悟禅》

           作者:昌政


  施主 免礼 

  免去你的一切心机

  你是风

  风只收入一小把的花香或鸟语


  看见虚空了吗

  用了一生也填不满的虚空

  只差一阵风


  只须轻轻一点头

  转身就是门


  推荐人:何兮

  推荐理由:语言干净,节奏恰到好处。末句,有余味。


          《寺院》

         作者:昌政


  念经的人坐在各自的蒲团

  听经的菩萨

  从空壶里斟出了茶


  茶树囚于禅院

  落叶却随泉水出山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菩萨是慈悲的,“从空壶里斟出了茶”接引、渡化一切众生。所以禅院里的茶树,总会“落叶随泉水出山”一层层地解脱。如果你诚心皈依,“竹榻蒲团不计年”,终有开悟的一天。他告诫学人“念经”和“蒲团”打坐只是善巧方便,重要的是体悟万法本空,空生万有这个法理,如茶树落叶然后再生,轮转的只是形式,而茶树本身并没有生死。


          《花语》

         作者:昌政


  案头的一角是

  空的 花就扎根在瓶子里了


  听得见瓶口默语

  说那水生的花是爬向虚空的

  雾


  我看见

  幽香渗透了夕光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这首小诗充满了灵秀之气。你也许需要多读几遍,品味一番。但那“水生的花”,却即在眼前。


        〈我和你〉

       作者:昌政


与你相遇。然后,一支香烟泡酒,

那火星就在水中保持着欲燃的冲动。

而且是透明的。

你太像夜色。在阳光下是月光,在

月光里却是虚无。

我不说过河。

这儿是沙漠。

要是你突然蒙住眼睛说“再见”,

远山就散开了。而海,就在你眼里波动

了,且企图挣开你的蒙,看你的看。


  推荐人:碧青

  推荐理由:昌政的这首诗从很真实又很小的点上呈现了大境界。尤其是结尾使诗意升华,“要是你突然蒙住眼睛说‘再见’,远山就散开了。而海,就在你眼里波动了,且企图挣开你的蒙,看你的看。”从表面进入了内心,进入了生命的某种本质状态。


        〈铁瓦寺〉

       作者:昌政


夏雨一下一下打在铁瓦上

小寺盘坐在

苍茫里


比晚钟更茫然的是

ont>山下的灯火


亮起

又都熄灭了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昌政的这首小诗,你说他到底说了点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没说。但他真的没说吗?又似乎他说了很多。


  《看海》

     作者:昌政

  海在摇晃。

  摇晃着,爬上了沙滩,哗啦啦,

  又滑下了沙滩。哗啦啦……

  哗啦啦哗啦啦。童鞋的旁边:

  大海,

  在爬。

  推荐人:朱枫

  推荐理由:禅者当要有童心的纯净,这首诗借一个儿童的视角,表现了大海(或者说人)的一种挣脱情态。

 

 

诗人评荐的昌政禅诗选(之二)


《影子》

     

作者:昌政


将一粒瓜籽埋入瓶里

垂在架子之下


探出来的藤蔓触手

似乎抓住了阳光

根却爬不出透明的阻隔

花已开过

开花竟然只为了凋落


哦,这是谁的试验

吊死了一小块土地和春天


  

推荐人:王新旻

推荐理由:一首短诗,呈现了一种生命的悲剧。并且,谴责了那只制造生命悲剧的手。禅的精神里,不全是颂扬与中庸,也应包含对于罪的批判和显现。


      《唐朝的酒盅》

       作者:昌政

  

一只唐朝的酒盅传递到

我的掌心

惊觉大地猛然一晃

  

我能一口饮尽远古的醉意

却泅不过

斟了又斟的苍茫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大海易泅,酒盅难渡。从唐朝传递到“我的掌心”,风雨又走过了多少岁月?时间与空间在一只小小的酒盅里机巧圆融,是这首诗登峰造极的所在。短短六行,如六棵树屹立在大山之巅,揽尽风月!


      《观光》

     作者:昌政

  

按了电钮

突然响起低沉的虎啸

脚下的人工土地腾空而起

悬浮在

众人的仰望里

  

俯看众生

类似群蚁、繁虫以及人类的性冲动

停电时幻象消失

遥远的星空又在楼缝闪现

  

  推荐人:张黎

  推荐理由:百年人生,在时空的长河里,也不过是白驹过隙!昌政在电梯上升的瞬间,实实在在地证悟到了这个真理,真切,感人!


   《歌者或哑巴》 

    作者:昌政

  

水龙头一夜漏雨

小小的春天安放在枕边

多像鸟语

  

忍不住翻开街面

寻找沙漠深处急行军的蜥蜴

当它一抬头

就能看见江南的秋月

  

秋风一吹

鸟巢就空了

天也空得像歌者张开的嘴巴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佛教认为,地、水、火、风组成了人的生命。“四大”之中任何一部分出离,生命都将不复存在。昌政先生的这首诗,撩开意象的轻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命对“水”的眷恋,且不著禅语尽得风流。禅诗到此,高人一筹!


    《游子》

    作者:昌政

  

山路绕过岁月

毕竟追上了游子

  

还有什么行襄不能放下的呢

当路边的山茶花依旧嫣然

  

  推荐人:黄春祥

  推荐理由:经历过岁月磨难,人世沧桑,游子回家,看到路边山花依旧,该是一种什么的感激之情。是呀,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悟后的感觉,真好。“山路绕过岁月”而“追上游子”,这样的诗句读来有味。


   《远方》

  作者:昌政


如果还没下雨

那就看云:飘向远方。


既然雨已下过,

那就看水:流向远方。


  古石说: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淡泊宁静的心境,如果在表达方式上不是那么主观而直接,我想会更好。

  雪蛟说:与古石同感。

  若与说:不起分别心,不落执着,随缘而喜,是禅者风范。


    《别》

   作者:昌政


誓言刻在车厢

人已上船


从此,山高水长

各拐各的弯


  推荐:南北

  理由:首先,这首小诗,不管是懂禅不懂禅的人,看了都会品味半天。而对于禅者来说,正是老生常谈的一番真理宣讲——人生无常,万物皆空。在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中,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包括爱情、友情或誓言。

读此诗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看破。



    《积水之歌》

    作者:昌政


我能献出的天空,

已经用过。

星星、月亮、太阳,全都

旧了。


而光芒还在。我所反射的光芒

也在。但是比花低,

比最小的翅膀

更低。


哦,一小滩积水,

在破碗里:像美目一样闪亮。


  推荐:古石

  理由:此诗意象单纯,意境澄澈,由高到低,由大至小,诗意层层递进,一小滩积水在宁静中闪亮着一种大美。

  推荐:南北

  推荐理由: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本真和价值。是诗和评所强调的意义所在,也是现代禅诗的重要任务。


    《架子下》

    作者:昌政


那年搭起的架子,

还在托举着满天星与雷鸣电闪。


没人看见丝瓜老去。

葫芦垂吊的是一把瓜子还是什么药,

谁也猜不透。


庞大的南瓜里面,

必定有晚秋细小的呜咽;

至于苦瓜,

浑身都是岁月烫出的泡。


一群木耳沿着朽柱滑了下来,

贴地去听霜降。


  推荐人:邹晓慧

  推荐理由:架子下的是自然的生命,是苦瓜一样的生活,也是谁也猜不透的另一番禅意,昌政先生的诗质感很强,字字有气有韵!

 

  

    《突然发现》 

    作者:昌政

  

小解时突然发现我是一条河的起源

流开去的

将是多么漫长

忍不住学伟人叉腰

敞开裤档

  

而毕竟我内陆无海

制造的不过是

一小滩

骚臭

旋即风干

  

  推荐人:奥冬

  推荐理由:看这首诗,使我想到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佛印说苏东坡像佛,苏东坡说佛印像狗粪,然后苏东坡自以为占了上风,回来后经苏小妹点醒才明白:别人正是自己的镜子。在这里,贬低别人和抬高自己是一样的,都是迷中的夜郎自大。真正觉悟的人,必然是谦逊的。



   《在海边》

  作者:昌政


我一闭眼

扑向无边的苦水


大海一惊

浪竟跳了起来

推来

搡去

我只摇晃了一下

稳住了


  推荐人:碧青

  推荐理由:昌政的这首诗禅意浓郁,又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表现出身心与世界合一的境界。这首诗在让人在眼前一亮的同时,触动了内心。诗人闭眼扑向无边的苦海,瞬间,苦海就变成了惊慌的海。有浪跳起来,推来,搡去,但诗人在摇晃一下的时候,安居原处的心,竟然把大海也稳住了。心,即是世界全部动向的起点和风水图。心安则世界安定。



   〈傍晚〉

   作者:昌政


日头悬在头,

那人兀自走着,

我以为他是顶着一个火球玩杂耍。


如若沿河走下去,

他与夕阳,

便是随风潜入夜的兄弟。


而他突然过桥,

落日啪的一声跌破成了

晚霞:

那人消失在对岸。


  推荐人:奥冬

  推荐理由:平常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成了诗意的表达。美中不足的是,诗的棱角过盛,略缺禅的圆润。



   《行者》

   作者:昌政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捡草籽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你在路上。r>你在消失。


  古石说:生命就是加与减的辨证统一,就是在路上,在消失。此诗文字干净,意境空远。


  若与说:秋天是万物成熟了的季节。那么人生减去什么才是圆满呢?我想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从有形达到无形。我们是人间匆匆“过客”,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有什么可以不能放下的呢?篮子里有雨,脚下有风,我们是行者,宇宙之间的行者,应当毫无挂碍。


  张黎赏读:

一次旅行,生命从无始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万物。

在这个独特的旅行中,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最终是要消亡的呢?我们是怎样一点一点地衰老的呢?

《楞严经》中有波斯匿王与佛祖的这样一段对话:“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我们最终是要消亡的,因为我们的肉身时时都在变化,但是我们对此却不是很自觉,正如波斯匿王所说:“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一纪一纪在变,一年一年在变,一月一月在变,一日一日在变,刹那刹那、念念之间在变,这就是生命的真相啊!

  由小到大,由年轻到衰老,由出生到死亡,在这个神秘的时空之旅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走在自己的路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也没有任何别的选择。


  张黎赏读:

昌政的短诗《行者》,说的就是这个神秘的生命之旅。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如天地间忽然卷起的一阵狂风,短诗的首句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迷离的境界:人的生命能和秋天相等么?人是什么样?秋天是什么样?难道减去些什么,我们就能够和秋天一样了?

“捡草籽的午后/有一场雨在你的/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脚步声里。”秋天,其实是作者的一个隐喻。他想说,当人生的智慧进入秋季般的成熟、宁静、和辉煌时,尘世的那点雨、那点风,对我们来说还算一回事么?让我们进入生命的本质,与世界上最微小的生命同在,自由徜徉在原野,平和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吧。

“你在路上。/你在消失。”生命不过如此,行走而已。出生是这个起点,死亡是那个终点,在这条线路上,我们都只是个匆匆的行者!

我们是行者,我们在路上,我们在消失,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

  但是,当你把身上的伪装和外壳一层一层减去,减得同秋季一样成熟,减得同天地一样宁静,减得同草籽一样单纯,那么,你会发现,这又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


  张黎赏读:

  如一次旅行,生命从无始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万物。在这个独特的旅行中,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最终是要消亡的呢?我们是怎样一点一点地衰老的呢?《楞严经》中有波斯匿王与佛祖的这样一段对话:“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我们最终是要消亡的,因为我们的肉身时时都在变化,但是我们对此却不是很自觉,正如波斯匿王所说:“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一纪一纪在变,一年一年在变,一月一月在变,一日一日在变,刹那刹那、念念之间在变,这就是生命的真相啊!由小到大,由年轻到衰老,由出生到死亡,在这个神秘的时空之旅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走在自己的路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也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昌政的短诗《行者》,说的就是这个神秘的生命之旅。

  但是,很明显,昌政的作品和前面南北、何兮、朱枫的都不一样。哪儿不一样呢?昌政的诗歌受洛夫的影响很深,采用的方式不是对现量境的直觉,而是以多义性的意象来表现生命/时空这个主题的。这样好不好呢?我认为,中国诗坛正处于中西诗歌融合之际,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昌政的诗歌思想深刻、诗艺成熟、品质独特,是现代禅诗花园的一朵奇葩。当然,这样的风格不会成为整个中国现代禅诗的主流。


  碧青赏读:

  新诗被有些人疏远或否定的原因之一,是诗里缺乏诗性,或者说缺乏中国古典诗歌优美的诗意。

  现代禅诗流派的审美追求,正好契合了古典诗歌的优美理想。而这种优美风格,是在诗人们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但是,现代禅诗又不同于古典诗歌,亦不同于古代禅诗。这种优美的风格,在诗里流动的,是一种来自心灵和自然本源的本真质朴的美质。例如昌政的《行者》: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捡草籽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你在路上。

  你在消失。

  每一个在世上行走的人,都背负着生命本身以外的很多东西。有的人,在世间森罗的万象里生存,总希望通过掌控外在的事物,使自己强大起来。而却很少倾听自己那颗心的需求。时间无情地流走,心灵却难以在漫长的岁月里,显示出应有的面目和美质。我是谁?这是心灵最焦急而又最困惑的呼唤和寻找。也许,一个人不再用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自己的心灵,就在世上显现了。或许,负重又失去自我的人,已经走过了春花的烂漫,也走过了生长叶荫的夏天,正走在秋天的时光里。但是,如果,不减去那些背负的沉重,生命会呈现应有的价值吗?心灵会露出本真的容颜吗?于是,我们听到诗人昌政对生命的叩问,是那么震撼: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减去什么你的生命才是本来的自己?减去什么你才能用一颗本真的心,呼应自然天地?

  捡草籽的午后,有一场雨在“你”的篮子里,有一阵风在“你”的脚步声里,那是一种空,亦是一种得。因为,你还捡到了草籽。走在路上,生命的时光在消失,又将在消失中实现一种延续。“你”篮子里的草籽,已显示出了永恒的意义:它们会在自然里生生不息。

  这也是人的生命存在,本真而朴素的意义。


     《光芒》

    作者:昌政


天上的光芒在地面爬行。

是坠落在桂树下的一角纯金的阳光,

陷于阴影而在爬行;

是边角已磨损的无名星子,

忍受着杂蔓的牵绊,一声不吭。


但在爬行。

地面的光芒在向天上爬行。

爬过沼泽、沟坎、围墙以及空白的时刻,

穿风,涉水,在庙堂或草堂,

都是明亮的歌声。

哦,被践踏而却始终高于

践踏者,就连绝壁也挡不住这一线光芒的前行。


伏地的光

沿着诗行一字一顿回到天庭。

当天上的光芒俯视众生:

凡是飞翔的、奔走的、爬行的、蠕动的,甚或无可挪移的

全都有了影。

光和影,都在爬行。


  推荐人:张黎

  推荐理由:这是一首境界极高的现代禅诗。圆融境,就是用超越了一切对立和矛盾的方式来审视宇宙,然后所达到的一种禅悦心态。这种哲理审美是佛禅追求的最高境界,此诗即是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圆融观照的。在这首诗里,昌政兄以光来代表万物的精神,他说,无论是天上的光还是伏地的光,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照亮着世间的一切,并且它们相互辉映,在爬行,在歌唱。而我们的诗歌,也是这无量光芒的一部分,因为拥有了这样的禅意诗歌,我们的生命便拥有了神性的崇高。


  张黎赏读:

  这是昌政先生为纪念一个诗友而作的一首悼诗。昌政的这个朋友名叫邓祖光,是一个生活在小县城里的诗人,甚至是,在小县城里都不受重视的诗人。但是,这样的社会身份并不影响他对诗歌对理想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不顾及别人世俗的眼光来收集诗歌,出版诗选刊,更是抽出自己少的可怜的生活费用来自费出版!朋友走了,永远地沉默地走了,昌政陷入了深深地怀念和思索之中。在静默地沉思中,他渐渐觉着,他的这个朋友原本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团光芒。一团光芒,就是他的灵魂,他的法身。现在,这团光芒呈现了它的原形,重新回到了天庭。天庭,那纯洁无染的地方,才是他真正的家园。而他的诗歌,只不过,是他回家的路径,而那诗行里的每一个字就是小路的每一个台阶。他认真地写着每一个字,努力地跨过每一个台阶,虔诚地向上,再向上------生命是神圣的,在所有的价值里,生命的价值最为崇高。佛陀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并且,地球上的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仅仅因为它的存在,得到相应的尊重,而不是除此之外的其它的任何原因。啊,一个生命就是一团光芒!


 张黎简析:

  这是昌政先生为纪念一个诗友而作的一首悼诗。

  不过,在我初读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还有这样的背景。在禅诗论坛读到的时候,我只是被它的对世界对生命的高度审视,和诗人心境的平和圆融所打动,所以极力推荐。后来无意间见到若与的回帖,才翻开昌政先生的博客,知道了这首诗的创作缘由。

  生命是神圣的,在所有的价值里,生命的价值最为崇高。佛陀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而且,地球上的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仅仅因为它的存在,而得到相应的尊重,不是除此之外的其它的任何原因。而作为拥有纯粹理想,并终生为纯粹理想而奋斗的生命个体,在当前这个功利虚假的社会里,就更加令人尊敬。昌政先生的这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诗人。

  “天上的光芒在地面爬行”,朋友走了,永远地沉默地走了,昌政陷入了深深地怀念和思索之中。在静默地沉思中,他渐渐觉着,他的这个朋友原本就是一团光芒,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团光芒。一团光芒,就是他的灵魂,他的法身。

  “伏地的光/沿着诗行一字一顿回到天庭”,现在,这团光芒呈现了它的原形,重新回到了天庭。天庭,那纯洁无染的地方,才是他真正的家园。而他的诗歌,只不过,是他回家的路径,而那诗行里的每一个字就是小路的每一个台阶。他认真地写着每一个字,努力地跨过每一个台阶,虔诚地向上,再向上。

可叹啊,这团来自天庭的光,曾经以卑微的姿态,艰辛的付出,在充满阴影,充满杂蔓的地上爬行,爬行,一声不吭。昌政的这个朋友名叫邓祖光,是一个生活在小县城里的诗人,甚至是,在小县城里都不受重视的诗人。但是,这样的社会身份并不影响他对诗歌对理想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不顾及别人世俗的眼光来收集诗歌,出版诗选刊,更是抽出自己少的可怜的生活费用来自费出版!

  “地面的光芒在向天上爬行/爬过沼泽、沟坎、围墙以及空白的时刻/穿风,涉水,在庙堂或草堂/都是明亮的歌声”,值得赞美啊,这团地上的光芒,以其特有的执着,坚韧,终于迎来了明亮的歌声。“哦,被践踏而却始终高于/践踏者,就连绝壁也挡不住这一线光芒的前行”!

  “当天上的光芒俯视众生:/凡是飞翔的、奔走的、爬行的、蠕动的,甚或无可挪移的/全都有了影。/光和影,都在爬行。”如今,这团光芒回到了天庭,在天庭,他正用他那颗善良宽厚的心沐浴着地面的一切,而此刻,我们这些爬行着的卑微的生命,因为感受了他的沐浴,顿时,也全部都有了光芒。

那是诗歌之光,理想之光,生命之光,佛陀之光,在笼罩着整个世界!

               2009年11月22日夜


        《一诗一禅意无穷》

      ——品昌政的《静夜思》

          文/张传海


  秋冬清冷,夜深临屏。

  偶然拾得昌政小诗《静夜思》一首,不敢独享,拿来一读。

    拆散船板

    择岸搭一座小屋


    且饮酒

    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

  全首诗仅有四句二十三字,精短有俳句的意味。诗中意境深远,禅味无穷。在浪花飞落的庭前,饮酒、作诗、看美景,何不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有谁会为饮酒盖一座小屋,将船拆散。非常人之所为,也只有悟道出人生快乐的诗人。

  “拆散船板”不是“板船”。“择岸搭一座小屋”。看似突兀,无厘头而不得要领,其实是破解全诗的关键。一条“船”,让我们联想起“渡”。渡什么?古渡、渡河、渡人、此岸渡彼岸。当然诗人的指向是人生之渡、苦海之渡。如以船写渡,手法陈旧,诗味也无。诗中妙就妙在将船拆散,不用船渡而暗示自性自渡。其实质是诗人看破“船”这一物象,而这一外在的表象,平日里过于让我们执者、迷恋、依赖和充满妄想,它常常迷惑着世人的双眼和悟性。诗中巧借拆船引渡,暗合佛理禅意。通过自性自悟发现人生快乐的真谛。渡不在外力和形式,而在于人内心的自悟。诗人通过破“船”立“屋”,来达到“且饮酒/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的最高境界。

有时看破不渡,是渡也。

  《静夜思》思什么?一个渡,一个禅悟,一个人生的快乐!

               传海于二OO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深夜


  推荐人:南北

  推荐理由:对一首诗的欣赏评论,关键是找到亮点或暗点。张传海兄就一下抓到了昌政这首《静夜思》的亮点,从船自然想到了渡,再从渡字展开,于是诗的意境一下打开。作为现代禅诗,虽可以借鉴现代诗歌的一切表现手法,但禅的境界根源,大概还是要回溯到《金刚经》和《坛经》里面去。此评作者就正是把握了这个源头,所以才评说不多,却句句精到,耐人寻味。



   《静夜思》

   作者:昌政


拆散船板

择岸搭一座小屋


且饮酒

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


  推荐人:大畜

  推荐理由:诗人似乎对“野渡无人舟自横”进行翻新,能以简练的笔触,勾勒随性恬淡的禅者形象。


  碧青赏读: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探讨过现代禅诗的空灵之境。写到:“诗人恬淡的心性,大多是在岁月里修炼出来的。当他们有能力自己把自己的心,安妥地放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心灵,便会生出生命内部的喜悦。禅者称之为禅乐。内心平安的诗人,更具有对世界和生命敏锐的感受力和灵感捕捉力。”例如昌政的《静夜思》:

  拆散船板

  择岸搭一座小屋


  且饮酒

  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

  诗人的直觉思维创造的心理意象,通过笔端,表现出空灵优美又高远的意境。“其实质是诗人看破‘船’这一物象,而这一外在的表象,平日里过于让我们执者、迷恋、依赖和充满妄想,它常常迷惑着世人的双眼和悟性。诗中巧借拆船引渡,暗合佛理禅意。通过自性自悟发现人生快乐的真谛。渡不在外力和形式,而在于人内心的自悟。诗人通过破‘船’立‘屋’,来达到‘且饮酒/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的最高境界”(张传海)。


            无心剑译昌政的《静夜思》

  

           静夜思

       ThoughtatSilentNight

          昌政

        byChangZheng

  

  

  

    拆散船板

    择岸搭一座小屋

    Idismantletheboatdeck

    choosingabanktobuildahut

  

  

    且饮酒

    且看浪花飞落在庭前

    letmedrinkwineatwill

    toseesprayflutterbeforemyyard

  

             

           无心剑 译于2009年12月2日。

 

 


禅对世界现代诗的影响初探

——读《世界现代禅诗选》随感

                      

碧青

  

二、用心灵把握世界和自身,呈现超越的神韵之美

  

2、昌政——觉悟生命的行者

  

昌政,本名詹昌政,作品见于多种报刊。现居福建三明。是现代禅诗流派主要成员。

  

探寻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表现人类逐渐走向觉悟的心灵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现代禅诗探索者重要的诗写内容。诗人昌政更善于把生命放在大自然的生命场里去观照体悟,像一个努力去觉悟生命的行者,用诗表达出内敛、沉静、清澈、优美的独特韵致,既有中国诗歌超越的审美韵味,又有很强的现代生命感。

  

作为现代禅诗探索群体的主要成员,具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昌政走上诗禅相接合的创作道路,亦是在探索诗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的。他曾经这样描述这一历程:“在我看来,中国古代诗人多为禅者,他们的许多作品呈现禅境,表达禅意,富有禅味。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态度,物我两忘的境界,让我向往。当我对现代诗感兴趣时,刚好遇见三明诗群的领军人物——范方先生。当时,这个诗群以大浪潮现代诗学会参与八十年代中期的全国诗歌群体大展,其口号是:大时空,大心境、大技巧。这对我影响深远。当时,范方先生说,虚静是最强大的。空,即有容。人在大时空里的苍茫感、无力感、虚无感、幻灭感、宿命感,通过仰望星空、俯看积水里的天空,感受尤其强烈。读佛教相关的书,读说禅的书,改变了心境,即:换个角度看人生。达观,从容,坚韧,对渺小的敬重,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生的欢喜,对死的淡定,这都形成我诗意表达的原初冲动。(昌政《致碧青的信》)。”昌政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找到一群志同道合者后,重新确认并调整了创作方向,开始自觉追求现代禅诗。改变过去的理性思维习惯,观照诗写对象重直觉、顿悟,对于诗意的表达亦由表现转向呈现,逐渐抵达平和、自然、圆通的诗歌意境。

  

昌政最优秀的诗,都是在心灵与造化之物中寻找到了诗意的契合。他的现代禅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意象传承了古典诗歌意象的艺术特质。心灵与自然融合的意象,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审美心理追求;以感悟自然而生发的灵感意象,融合着传统的直觉思维特征,具有很强的直感性,并呈现出哲理化的意境。昌政的诗,不仅意象丰富而深邃,而且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又富于哲理。如《铁瓦寺》:

  

夏雨一下一下打在铁瓦上

小寺盘坐在

苍茫里


比晚钟更茫然的是

山下的灯火


亮起

又都熄灭了

  

这首诗以夏雨、小寺、晚钟、灯火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自然又神秘、简单又深邃的意境。无疑,夜晚和夏雨、小寺、晚钟、灯火构成的独特世界,看似在诗人之外,实则在诗人的心灵之内。抑或,这些意象的明灭,就是世间事物的明灭,生命的明灭。“夏雨一下一下打在铁瓦上,小寺盘坐在苍茫里”,雨水的清凉沐浴着小寺和苍茫相交融,形成了天地深邃的意境。在这样的苍茫深邃里,山中的晚钟却是茫然的。晚钟,或许被茫然者敲响了。或者根本无人敲响晚钟,它才愈显茫然……而比寺里的晚钟更茫然的是山下的灯火,亮起,又熄灭了……

  

那些“山下”的灯火,是因人沉睡而熄灭,还是因灯灭而使人沉睡?那些“山下”的灯火,是被时间的雨水淋灭,还是它自己油尽灯枯?看上去,灯灭是那么自然,又那么不自然。再看,灯亮了又灭了,虽然那么不自然,却又那么的自然。小寺盘坐着永恒的醒悟姿势,却唤不醒晚钟的茫然,亦点不亮山下的亮了又灭的灯火。尘世里点燃后转瞬又熄灭的灯火,最终归入了黑暗,归入了沉寂。或许,在另外的一种黑夜来临之时,它会再度被点燃,并且再度熄灭?这种在黑暗点燃又熄灭的灯火,如何能够永远燃烧生命,变成一灯消除亘古黑的光明之灯?

  

这首诗,看似只描写了夜晚山中最平常的景象,实则寓意极其丰富,呈现出神秘又奇异的诗美。

  

昌政,是一位在喧嚣的城市里生活的诗人,在充满物质欲望的城市里,能够唱出生命清醒的歌声,需要超越的心灵和独立的精神和品格。“除非情不得已,我觉得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应该加入到任何大合唱中去的。大合唱的发生,既是中国这样‘特色’风水的产物,也是现代世界信息发达、传播迅速的一个结果。但这却极容易将人带入到一种不自觉的混乱和危险境地。我说的当然是艺术,那是一种毁灭的境地。所以,一个真正懂得这种艺术的严肃歌者,都会小心的去避开这样的混乱和自毁(南北《独自出新声——现代禅诗系列理论随笔之17》)。

  

昌政在现代禅诗的探索之路上行走着,醒悟着,超越着,书写着,并且不断“独自出新声”。请看下面的这首《行者》:

  

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

捡草籽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你在路上。

你在消失。

  

这是诗人在生命旅途中独特的体悟和发现。“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这一句因秋而醒悟的发问,直接触动着人的心灵。很显然,诗人已发现人的生命里与秋天不相匹配的东西,那是不能和秋天成熟的果实具有等同重量和意义的东西。或者,有了那些东西的存在,人的生命就无法同秋天的果实等值。或许,正因为背负着那些异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诗人发现了:

  

捡草籽的午后,

有一场雨在你的

篮子。有一阵风在你的

脚步声里。

  

没有采摘生命甘甜的果实,却捡拾着草籽——这大自然的籽粒。篮子里才有了一场风雨。脚步声里才有了一阵风。这是让生命轻飘的风,是可以把草籽吹走的风,亦是带着人的生命前行的风。而这样的行走,呈现的景象则是:

  

你在路上。

你在消失。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里这样解读《行者》:“每一个在世上行走的人,都背负着生命本身以外的很多东西。有的人,在世间森罗的万象里生存,总希望通过掌控外在的事物,使自己强大起来。而却很少倾听自己那颗心的需求。时间无情地流走,心灵却难以在漫长的岁月里,显示出应有的面目和美质。我是谁?这是心灵最焦急而又最困惑的呼唤和寻找。也许,一个人不再用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自己的心灵,就在世上显现了。或许,负重又失去自我的人,已经走过了春花的烂漫,也走过了生长叶荫的夏天,正走在秋天的时光里。但是,如果,不减去那些背负的沉重,生命会呈现应有的价值吗?心灵会露出本真的容颜吗?于是,我们听到诗人昌政对生命的叩问,是那么震撼:减去什么你才等于这个秋天?减去什么你的生命才是本来的自己?减去什么你才能用一颗本真的心,呼应自然天地?

  

捡草籽的午后,有一场雨在‘你’的篮子里,有一阵风在‘你’的脚步声里,那是一种空,亦是一种得。因为,你还捡到了草籽。走在路上,生命的时光在消失,又将在消失中实现一种延续。‘你’篮子里的草籽,已显示出了永恒的意义:它们会在自然里生生不息。

这也是人的生命存在,本真而朴素的意义。”

  

“诸行无常”,凡是出现在大地上的有形事物,必将消失。但这个世界,亦不会因自然消失的事物而减损它特有的生机和生命力。昌政正是以禅者的心灵观照世界的无常,他的诗里才呈现了在无常中醒悟的美好境界。比如《游子》:

  

山路绕过岁月

毕竟追上了游子


还有什么行襄不能放下的呢

当路边的山茶花依旧嫣然

  

游子,曾经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奔波吗?他的行走,又因何曾经远离了“山路”?显然,诗人已经无需再表述游子过去所走的道路。山路绕过岁月追上游子,亦说明游子已走在正路上。既然走到了正路上,路边的山茶花则依旧嫣然。远离了过去的岁月,就什么也没丢失……

  

是的,被“山路”追上的游子,还有什么行襄不能放下的呢?在生命的旅途中,人需要放下的都是心灵的负担,或染污生命的事物。可是,人,又最难明白自身所背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甚至会把控制或围困生命的事物看成是生存所需要的东西。所以,也就最难放下应该放下的负重。西方哲学家告诉世人“认识你自己”,中国禅者则让人开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人最难认识的正是自己。仿佛,背负着那样的沉重,才可以体味生命的重量。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想放下,而是弄不明白“空”的内涵,惧怕“空”了一无所有,生活和生命而消失了的东西而失去意义和趣味。不知“空”,本是让染污心灵的东西从心里消失,露出本心或本性。“空”,乃是能够呈现本心、通透天地万物的境界。只有具有极高智慧的人,才可以真正进入生命的“空”境。进入这种超越现实苦难和心灵负累的“空”境,心才真正远离浊物或尘埃般的思想,才会使一个人的心灵更强大,才会用有能够透视和把握人生一切的智慧和力量。否则,人,总会被那些沉重的事物或泥沼般的思想所围困,身心亦不能自由,总是被生存环境本身所左右,也就是失去真正的自我,在人世间流浪……

  

其实,无论游子放不放下沉重的行囊,路边的山茶花都会依旧嫣然。世界本来如此美好,而背负沉重行囊在世间行走,只能承受沉重或这份沉重带来的生命遮蔽。而只有放下不该背负的行囊,才可像山茶花一般自在开放,自然呈现生命的美质。这样的时候,肩负的行囊即生命的负累,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放下即解脱,生命亦恢复本我的状态,轻松而自在。

  

这首诗里的“山路”暗喻的大道,其实从来都没有消失。“道不远人”,而人却经常远“道”。所以,便出现了“山路”追“游子”的现象。值得庆幸的是,无论绕过怎样怎样的岁月,“道”,都不会放弃游子。“道”,自会追上远离道的人,并让人醒悟,放下生命负重的行囊。而因醒悟而放下负累的人,不仅明白路就在脚下,生命合着“道”,亦看到了路边灿烂的花朵。

  昌政对现代诗的艺术表现技巧,有过长时间的探索过程,深受台湾以洛夫、瘂弦、纪弦、罗门等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和大陆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今天诗派那种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鲜活、洒脱的风格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他把诗歌表现技巧看成是艺术水平的重要尺度。他的诗歌讲究技巧,有时甚至到了形而上的地步。他认为:“诗是命名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立足于生活,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事物,洞见细微,从寻常场景中发现诗意;诗是弹跳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由此及彼,由实而虚,从具体的事物和生活中拓展出诗意的空间;诗是折叠的艺术——它要求诗人以暗示、隐喻等手法,表达言外之意,将诗意徐徐地展开(昌政《致碧青的信》)。”

昌政的另一首小诗,则把视野投向了更远的《远方》:

  

如果还没下雨

那就看云:飘向远方。


既然雨已下过,

那就看水:流向远方。

  

云飘向的远方,雨流向的方向,亦是诗人目光和心灵探望和追寻的方向。这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呈现了开阔的天地。诗人在审美观照及体验的过程中生发的意象和呈现的优美意境,蕴藏着丰富的意义,流动着心灵或曰生命美质的活泼生机。

  

昌政已有成熟的诗观:“诗是一种寻找或发现,写诗如参禅。”作为一名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实现着生命和诗歌双重超越的行者,昌政会一路呈现无限美好的生命诗意。


  

昌政注:碧青,本名张书琴,现居河北迁安。出版有《告别一个季节》、《谁会送我一双香草鞋》等诗文集多种。是我在现代禅诗探索论坛认识的优秀禅意诗人,她的优秀作品如:

            

《云天含着雨水》

  

夏日的午后

云天含着雨水

窗外的虚空含着鸟鸣

玫瑰含着果粒


像鸟蛋含着羽翼

像太极图含着阴阳鱼

大地含着什么样的道路

却从不在我的面前

显示全部的踪迹


尤其可贵的是:她写有多篇关于禅诗的理论文章。本文是她读《世界现代禅诗选》随感,特意用一小节专论我的禅 诗,我深为感动,转入博客,并致谢意。




读诗随笔:

昌政姿态之一:闲坐畅想


昌政老师的《闲坐》,让我的脑海反复闪现一个层层叠叠却又抽丝剥茧的场景:一群群痴男信女,为理想、为夙愿、为欲念,一步一个台阶,朝圣膜拜,虔虔诚诚;一伙伙凡夫俗子,为纷争、为烦忧、为纠结,迈着一道又一道坎,熙熙攘攘……而“我”,犹如沧海一粒,终于累了,逆流而坐,陷于其中,置身于外,发现神与人或心与身的交集与剥离,发现梦与现实的融合与叛乱,发现一切诉求、挣扎与追逐终敌不过稍纵即逝的时光如洗、往事如烟、故人如尘……于是,闲坐的“我”不艾不怨、不抗不求、不慌不惧,唯有珍惜、唯有怀念、唯有坦然!


整首诗区区两小节,仅八行,却犹如九尾狐一般,也许九人细读细品都会发现不止九条尾巴九条命。作为局外读者,因有限的人生阅历与浅陋的知智内涵,我所悟所抓的这条“尾巴”大概只能算百变其中的虚晃一招。但这又何妨?一首深入浅出、暗藏张力的小诗也许会如神似精,更何况我这一普通读者毕竟缺乏道一般的诗歌修炼,因此,对一首好诗的阅读征服,难免会留有无尽的种种盲区、畅想与悬念。


偶遇这首诗,正值我和爱人水晶婚周年纪念日的一个月前,我这个辞职闲赋、脱离社会大舞台的家庭煮妇,多像是闲坐在培护家庭的台阶上,静守爱情的厅堂与婚姻的道场?平淡生活的五味杂陈何必上访、上香何用?只是禁不住将此诗一句一句,一遍一遍分享给我执着相守默然相护的伴侣,暗暗感叹人生洗礼背后美好时光的悄然流淌、惊险飞逝……



《闲坐》


昌政



我有时坐在台阶

背后是门槛

是神的厅堂和人的道场

我坐着

有点儿像上访

不,我也不上香

只在屋檐滴漏时光的地方

ont COLOR='#000000'>怀念闪电



与师同题——

《闲坐》

六点半



我常常坐在电脑前

背后的一切

往往更多无法链接



就这样

坐着坐着

多像围着一座孤岛久久打转

更像

逃生时

仍沿着网络诗歌刻舟求剑


为什么不能,也

杀杀毒,升升级,补补漏洞清清垃圾

将生活

刷新刷新重启重启


就这样坐着坐着

谁不想也能坐成悟空

抽身

忙乎


2013/10/28


读诗随笔:

昌政姿态之二:养生如斯


养生如养飞鸟,笼中飞鸟丰盈的“翅膀”为自由的飞翔而生,为开阔的天地舞台而生,为落脚枝桠的颤动而生,为黄昏歇息的小巢而生。“鸟身自为主”,无论身处何处,始终物我两忘,物我合一,身心交融……养生如斯,平凡人生渐渐长出隐形的“翅膀”!


养生如养花草,“俯身”探寻生命的卑微和众生的隐忍……极具代表性的是金线莲:从野生到盆栽,从旷世到斗室,那是无奈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自然的贪婪。养生金线莲,何止是对适宜的温度、水分、阳光的缅怀与模仿?养生如斯,现代生活多么需要清热解毒和追根溯源!


这首《养生》小诗,文本简洁朴素,但寓意灵动悠远,“飞”为探寻,“俯身”也为探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诗中“昨夜的影子”是一盏心灯投下的,这影子饱含太多“不可说”的佛语禅意,回到世俗,“脸是潮的”(生活是咸的),养生如斯,心终究是宽泛深沉的。

  

在一首小诗里养生,也是昌政姿态之一,一首小诗如飞鸟般长出一对丰盈的翅膀,诗者、读者,参禅者……你的思绪到底会纷飞到哪?一双隐形翅膀、一盆养生金线莲、一个婆裟世界……这些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昨夜的影子”(昨夜的你我他)为何而醉、因何而伤、如何大彻大悟?


2013/11/9 


附:

《养生》

 昌政



养鸟之人

养的其实是翅膀,以及会飞的

远方


当他俯身探寻落在金线莲盆景里昨夜的影子

他的脸是潮的

他有无法横渡的心


与师同题——


《养生》

六点半



鱼游之处,水活了

萌芽之处,地活了

鹰飞之处,天活了


你的心

一定也生长着什么精灵吧


就像斑斓的河床,有流水

洗着

就像深沉的树根,有泥土

恋着

就像柔软的云朵,有微风

托着


不知不觉,你的世界

春花秋实

冬暖夏凉


2013/ 11/17


读诗随笔:

昌政姿态之三:这是怎样的选择


第一小节“为选择一种睡姿/你在床边走遍了他人的梦乡”,折射的是一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生活姿态,隐隐透着“常在床边走,怎能不识梦”的潇洒与无奈。这是怎样的选择?一定痛并快乐着吧?


第二小节“整整一生/你用灯寻找幽暗的面容”,慎重而严谨的选择意味着扩大范围的寻找,用一盏心灯照亮路之幽暗、人之生疏……这是怎样的选择?的确需要智慧与信念!


第三小节“你用全部的水去追捕一尾鱼/直到水竭鱼现”,鱼与水是什么关系?鱼若是理想,水便是艰辛奋斗之汗水、渐逝岁月之流水;鱼若是爱情,水便是深情之泪水、激情之热血;而鱼若是诗歌呢?总之因选择而追逐,因追逐而陷入:生活之深、生活之咸、生活之沸……这是怎样的选择?如此坚定不移、无怨无悔!这是怎样的选择?暗揣覆水难收之决心、海枯石烂之誓言!


整首诗三小节,每小节似乎都在实现一种暗示与递进。昌政老师选择第二人称“你”来当诗歌载体,诗者自如潜入读者内心,却又让人心中常生“我非我、你非你、我即你、你即我”的恍惚之感,让简易却含蓄的诗歌语言有了更多的针对性与可能性。我想,读或写一首小诗的最高境界大概也是“水竭鱼现”吧?可这条“鱼”有时实在是太狡猾了!我明白自己还远远没有做到,就算是也给自己留白吧!呵呵


2013/11/22 


附:

《选择》

昌政



为选择一种睡姿

你在床边走遍了他人的梦乡


整整一生

你用灯寻找幽暗的面容


你用全部的水去追捕一尾鱼

直到水竭鱼现


与师同题——

《选择》

六点半



回家打开选中的西瓜

总有想象中的那么甜吗

面对自选超市里的那一堆鸡蛋

得时刻提醒自己:轻拿轻放


做饭烧菜

火候与佐料常是我头痛的问题


于是,我更希望

在这花花世界

你我之间

不仅仅是缘份,不仅仅是责任


2013/11/22




往期回顾:


1、诗眼睛||好诗点评46:张洁/大解/藏海英/宫白云/多多/汤养宗等53首诗 点评家:昌政 (总893期)

2、诗眼睛||好诗点评47:评昌政的诗 点评者:卢辉/李燕/诗之源/黄土层 (总894期)

3、诗眼睛||好诗点评44:余怒/陈先发/昌政/王单单/车延高/梁积林/周鱼/曲近/汤养宗等 点评家:温柔刀 (总885期)

4、诗眼睛||悼昌政专辑:昌政:诗歌如何别出心裁?(总1019期)





名人名言:


“在这个贫乏的时代里做一位诗人就意味着:在吟咏中去探索隐去的神的踪迹。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够在世界黑暗的时刻道出神圣。”


---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序》





理论园地与他评


1、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朵渔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曹谁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聂权    

张无为  张无为 张无为   陈超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谢冕  谭五昌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张清华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徐敬亚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黄灿然   罗振亚  罗振亚  罗振亚  吴敬思  吴敬思  梁志宏  梁志宏  梁志宏  赵少琳  赵少琳  陈瑞  陈瑞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张执浩  马鸣信  毕福堂  蒋言礼  吴小虫  吴小虫  耿占春  耿占春  周所同  周所同  吕达  巫昂  马晋乾  李成恩  李成恩  郭克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苗雨时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洪烛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郁葱  关海山  洛夫  唐诗  李杜  病夫   赵树义  潞潞  庄伟杰  庄伟杰   甲子   张锐峰  张锐锋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霍俊明  西川  西川  西川  陈小素  郭金牛  郭金牛  杜学文  赖廷阶  赖廷阶  王单单  王单单  王单单  左右  雷平阳  雷平阳  木行之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立世  王爱红  潘洪科  潘洪科  大解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金汝平  肖黛  玄武

孤城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于坚  唐晋  刘阶耳  杨炼  杨炼  杨炼  孔令剑  赵建雄   赵建雄  赵建雄  李元业  石头  李元胜  李元胜  李元胜   李骏虎  李骏虎  李骏虎  雪野  闫海育  闫海育  悦芳  杜涯  杜涯  金铃子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马新朝  沈天鸿  沈天鸿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邓朝晖  张新泉  刘川  刘川  张二棍  张二棍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简明  林旭埜  卢辉  张海荣  张海荣  葛平  百定安  百定安  人邻   李不嫁  林莽  苏美晴  树才  马启代  马启代  白桦  向以鲜  燎原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梁生智  谷禾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韩庆成  成小二  李成恩   三色堇  李不嫁  宗小白  曾瀑  宫白云  安琪   江苏哑石  潘加红  刘年  谢克强  王妃  草树  臧棣  李浔  西渡  高春林  瓦刀  张建新  何三坡  周所同  路也  张作梗   黄亚洲  桑恒昌  胡弦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李少君  周所同  周所同  翟永明  商震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汤养宗  罗伯特·勃莱  敕勒川  大卫   任先青  娜仁琪琪格  西娃  陈先发  李琦  六指   重庆子衣  向天笑  食指  黄礼孩  黄礼孩  黄礼孩  大解  张执浩  雷平阳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江一郎  毕福堂  曹谁  王国伟   李唱白  荣荣  约翰·阿什贝利  左右  郑小琼  乐冰   孙大梅   马亭华  左拾遗  田暖  大连点点  马尔克斯  马明高  马明高  汪曾祺  左岸  李霞  林荣  林荣  涂拥  葛水平  王祥夫  闫文盛  十首精短诗赏析  葛平  杨凤喜  刘郎  韩玉光  雷霆  王俊才  王二  谢有顺  谢有顺  木心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雪克  张作梗  张作梗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卢辉  黄亚洲  李不嫁  苏童  韩东  谷禾  王恩荣  李少君  李少君  余华  吴言  唐依  李老乡  段崇轩  米沃什  张卫平  张卫平  张卫平  庞白  乔延凤  乔延凤  非飞马  辛泊平  辛泊平  辛泊平  芦苇岸  黄土层  黄土层  方文竹  安琪  安琪  余笑忠  谷冰  谷冰  谷冰  汉家  翟永明  胡弦  阿信  长篙  周所同  羽菲(法国)  李钥(美国)  众评  温柔刀  陈朴  西川  西川  张执浩  张清华  张清华  莫言  老刀客  王春林  王春林  昌政  昌政  王恩荣  汤养宗  汤养宗  郁葱   梁志宏  白公智  李唱白  静铃音  宋晓杰  宋晓杰  王法  杨四平  吕本怀  吕本怀  吴思敬  汤养宗  张执浩  行顺  余怒  张锐锋  段崇轩  郁葱  长安瘦马  罗振亚  黄亚洲  黄亚洲  黄亚洲  苗雨时  苗雨时  胡权权  李犁  李犁  李犁  李犁  聂权  聂权  王国伟  臧棣  臧棣  臧棣  贾平凹  流沙河  张执浩  张二棍  张二棍  孟凡通  孟凡通  沈天鸿  大解  魏天无  魏天无  李不嫁  李不嫁  王恩荣  赖廷阶  徐敬亚  葛平  雷平阳  李泽慧  谢有顺  昌政  昌政

  

  

曹伊论战(1)  曹伊论战(2)  曹伊论战(3)  曹伊论战(4)  曹伊论战(5)  曹伊论战(6)  曹伊论战(7)  曹伊论战(8)  曹伊论战(9)


好诗点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       



我评(综评与一诗一评)


综评:


林静  路军锋  王俊才  姚宏伟  毕福堂  崔万福  白恩杰  张海荣  张二棍  葛平  杨丕梁  雷霆  荫丽娟  张琳  霍秀琴  韩玉光  王文海  王小泗   武恩利  罗广才  宗小白  韩庆成  《“地域写作”的传承与突破》  《试论现代诗“好诗”的标准----论马启代的现代诗》  张建新  王爱红  罗广才  牛梦龙  老刀客  任爱玲


一诗一评:


马启代(1)  马启代(2)   马启代(3)   马启代(4)   马启代(5)  马启代(6)   马启代(7)  马启代(8)  马启代(9)罗广才(1)  罗广才(2)  罗广才(3)  罗广才(4)  罗广才(5)  罗广才(6)  罗广才(7)  蒋言礼(1)  蒋言礼(2)  蒋言礼(3)  蒋言礼(4)  蒋言礼(5)  蒋言礼(6)  蒋言礼(7)  蒋言礼(8)  蒋言礼(9)山翠(1)   山翠(2)  山翠(3)  山翠(4)  山翠(5)  山翠(6)  崔万福(1)  崔万福(2)  崔万福(3)  崔万福(4)  崔万福(5) 姚宏伟(1)  姚宏伟(2)  姚宏伟(3)  姚宏伟(4)  姚宏伟(5)  姚宏伟(6)  姚宏伟(7)  姚宏伟(8)  姚宏伟(9)  姚宏伟(10)刘年(1)  刘年(2)  刘年(3)  刘年(4)  刘年(5)  月牙儿(1)  月牙儿(2)  月牙儿(3)  月牙儿(4)  月牙儿(5)余秀华(1)  余秀华(2)  余秀华(3)  余秀华(4)  余秀华(5)  余秀华(6)  余秀华(7) 

潇潇(1)  潇潇(2)  潇潇(3)  潇潇(4)  潇潇(5)  潇潇(6)原野牧夫(1)  原野牧夫(2)  原野牧夫(3)  原野牧夫(4)原野牧夫(5)  

王俊才(1)  王俊才(2)  王俊才(3)  王俊才(4)  王俊才(5)  王俊才(6)  宋清芳(1)  宋清芳(2)   曹谁(1)  曹谁(2)  帕斯  陈庆  雪铓  付海平  雷霆  简明  张二棍   聂权  崖山后人  长林晓歌  韩玉光  周所同  樊建军  燕南飞  许剑桐  梁志宏



诗歌活动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一(总155期)

● 和顺县“相约七夕、相遇和顺”大型诗歌采风笔会回放之二(总157期)

● 诗眼睛||理论园地:王恩荣《对县域新诗写作中提出问题的试答--答榆州诗友问》(总535期)

● 诗眼睛||缅怀大师,传播文化:多倫多「湖畔書院」主辦的洛夫詩歌朗誦賞析追思會纪实(总394期)

● 诗眼睛||汇总:《诗刊》“E首诗”2018年山西入选者被推荐所有作品欣赏 (总514期)

● 诗眼睛||书讯:《三晋诗人》创刊发布会在太原龙城国际成功举办(总563期)

● 诗眼睛||快讯:“新时代都市诗歌创作与走向研讨会”在太原成功举办(修定版)(总622期)

● 诗眼睛||远方:梁志宏:行走俄罗斯(组诗)(珍藏版)(总638期)

● 诗眼睛||年度推荐:《诗眼睛》2018年推送入选《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的作品(总673期)

● 诗眼睛||书讯:《汉诗三百首·2018卷》目录和编后记(修正版)(总715期)

● 诗眼睛||海外诗会 传播文化:【多伦多诗友会】首届华人诗歌研讨会:切磋诗艺,共求美好(总719期)

● 诗眼睛||六告读者书:平台运作与六告读者书(总977期)(2017.3-2019.12 持续版)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张新泉、西川、黄亚洲、娜夜等五十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0期)

● 诗眼睛||母亲节专辑之二:欧阳江河、韩东、张执浩、大卫等五十八首献给母亲节的现代诗精选,每首诗都能让你流泪!(总802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晋中市纪念屈原诗歌征文获奖作品展播(总823期)

 诗眼睛||端午节专辑之二:余光中、欧阳江河、大解、娜夜、张执浩等古今诗人献给屈原之 汨 罗 诗 章!(总826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任爱玲诗歌研讨会暨《尘世之光》首发式在太原举行(收藏版)(总834期)

● 诗眼睛||诗歌活动专辑:徐忠诚 赵玉兰《灯下絮语》《溪涧兰草》出版作品研讨会 (收藏版)(总871期)

 诗眼睛||七夕爱情诗专辑:余光中\朱湘\洛夫\食指\海子等一百首献给七夕节的现代诗精选, 情到深处便是诗!(总890期)

 诗眼睛||中秋节专辑:胡弦\臧棣\车前子\陈先发\雷平阳\大解\刘川等一百诗人写中秋月亮的现代诗歌精选,(总926期)

 诗眼睛||快讯:《汉诗三百首》2019卷征稿启事 (总996期)



个人年度报告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二〇一七年年度发表作品情况(总318期)

● 诗眼睛||个人年度报告:王恩荣2018年阳历1月份到12月份底刊发的作品情况(总670期)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